苦难的童年,凄惨的人生
——高尔基《童年》赏读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鲁迅说“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时期”。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她送到外祖父家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他深入俄国社会最底层,和各个阶级、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尔基两次在俄国南部流浪。最后到梯弗里斯,进入铁路修配厂做工。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190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高尔基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作。高尔基根据早年生活经历写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们,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童年》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之后随母亲寄住到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在那里,他得到了外祖母的关怀、呵护,受到她的优美童话的熏陶。一次,阿廖沙因把白布都放到染缸中而被外祖父暴打,母亲也因此受尽责骂。他亲眼目睹了两位舅舅为了财产而互相争吵,十分自私,贪婪。母亲病故后,外祖父用鄙夷的目光盯着阿辽莎,把他逐出了家门。阿辽莎带着没有快乐的童年时光,踏上了同样冷酷的社会……
●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一、独特的题材开掘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真实描述了作者辛酸、痛苦而又充满天真的童年,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从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中,努力挖掘生活真实中的典型意义,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 《童年》中的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家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二、深度的主题彰显
《童年》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全面而真实地考察了俄国国民性中的强点和弱点。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民族的劣性: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这些根深蒂固的市民习气,是俄国革命的大敌,因此,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阿廖沙的性格正是在与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三、典型的形象塑造
《童年》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
高尔基《童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