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读后感
09对外汉语胡艳玲 2009302680009
这是看的王蒙先生的第一部小说,对于小说的印象最深的便是其意识流写法和其中大量的心理描写。不过虽然是意识流小说,但是因为作者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改造,所以读起来并不向西方意识流小说那么晦涩难懂,相反我觉得它可读性蛮强,没有任何距离感。小说一开始就是张思远坐在小车里,他刚刚告别了小山村,告别了秋文和冬冬,告别了乡亲们,一个人怅然而归。坐在巅簸的车里,意识迷离恍惚,过去的生活细雨烟云般地涌到张思远的意识屏幕上。特定的环境,朦胧的思绪,配合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绪流动着跳跃着,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张副部长,忽而老张头。前后跳动,不循轨迹,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情节制约,呈现一种自由的心理结构。作者批判地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
读完第一遍,首先想到的便是用时间顺序梳理故事的发展。自己受传统小说影响比较大,认为既然是小说,那么势必就会有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而《蝴蝶》打破时空秩序,用了13个标题或者说是13段生活将全文串为一个整体,主要讲述的便是张思远30多年来在政治事业上的升降沉浮,在爱情生活上与海云、与美兰、与秋文的分合,还有与自己儿子冬冬的隔膜。大概理清了文中人物关系后,读第二遍时就可以没有任何疑问,真正的去理解张思远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发现张思远这个人物他的心理活动大多是在反思,他一直带着真诚的自审自责意识在反思,反思自己,反思中得当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开着车来请求他官复原职,立马动身时,他说“这个”的“个”字拉长了声音,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九年没有这样拉长声音说话,他并非有意这样,但是他的脸刷地一红。张思远的瞬间脸红,以及后面将其心比作湖泊的两段,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有着敏锐的感觉和反思。冬冬一直促使着张思远反思革命,冬冬时常让张思远想起海云,想起他曾经激情的革命岁月。文革期间,他和冬冬的感情经历了隔阂——和解——隔阂的过程,长期的斗争使冬冬有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这份成熟有点让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作为父亲的他怀着忧伤的心情走上了上京复职的路。文中说“他需要活下去,需要思考,需要找到他的儿子。”这些内在地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反思,这种反思固然不是血泪般地控诉,而是以文学的方式构筑了忧伤的情愫和淡淡、合理的反思。
《蝴蝶》这部小说的名字本身就是王蒙先生的得意之作,这个名字很自然的让人想到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庄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后却弄不清自己为何物,不知是庄生变成蝴蝶,还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梦中变成了庄生。张思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在文革批判中,他一直有一种恍若梦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头认罪面目可憎的走资派,还是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大权在握的张思远。“也许是一场噩梦,一场差错,是一次恶狠狠的玩笑。”当他走出监狱的大门,是一只孤独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么了也什么也没有了。在后来回到农村,作为“老张头”的他发现自己真实的存在,发现躯体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当他回到“张部长”的位置时,他发现自己变了,于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东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张头’,却突然变成张部长吗,他是张部长,却突然变成‘老张头’?”他曾经对自己的存在有
《蝴蝶》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