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建筑之武夷山庄
主讲人:江涛
诗书大家林楷先生曾慨然称道:“秀而野,巧而朴;精微而寓宏放,古趣而饶新姿;瞻其外,错落若雪鹭霜鸿;入其内,朗净如澄潭秋月”。
主要流派介绍
后现代主义-----强调设计的意喻,观念,等精神方面的意义,并进行各种新的形式的探索。代表人物是文丘里
新理性主义-----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典雅和纯净之美
解构主义-----表现出极端的反叛传统建筑法则姿态
新现代主义-----重视理性因素,使用功能与新技术的运用。代表人物是迈耶,安腾,贝先生
极少主义-----“少就是多”,追求简洁,纯净的审美效果,富有对比性的光线效果。代表人物是密斯
有机主义-----从自然生态物体中寻找灵感
混沌主义-----一混沌学为理论基础
新地方主义-----一方面阐扬地方的文化精粹,一方面张扬自我的风格。是一种执著于地域特性的寻根倾向。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
开放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现代建筑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到1999年这段时间的建筑的发展。
百废初兴阶段(1949—1952)
复兴与探索阶段(1952—1957)
再探索与挫折阶段(1958—1965)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
这20年中,建筑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中国现代建筑开放时期的思潮
改革开放打开了堵拦外文化的堤防,也揭开了禁锢细微的多拉盒子,从此建筑师走上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外国建筑师与外国的建筑材料,技术一道涌入中和的一次碰撞,交流与结合,中国建筑师从来就不缺少聪明与才智,当抑制前人的樊篱已经渐渐解体,生存与工作环境渐渐改善,设计实践与规模大大增加时,中也迅速发展。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马歇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进展。而这恰恰反映了多数中国建筑师的实践理性立场,他们不介意也无暇介意主义原来的出典与缘由,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法和解决问题方面。
一个人几个主义或好多人形不成一个主义都属正常,中国建筑师并非无理论也并非没有主张,部分建筑师工作领域比较固定,作品个人魅力与地域特色结合或有稳定的个人风格,少数建筑师更是著文立说,因而可以寻出他们的思想轨迹。
杨廷宝,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创导建筑设计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国情。在建筑教育上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优秀人才,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
齐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师、规划师、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1931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南京市,籍贯浙江杭州。1952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起担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齐康建筑思想:建筑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武夷山庄简介
武夷山庄,落在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王峰与幔亭峰麓,地处闽江源头崇阳溪畔,比邻核心景点武夷宫,,,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建筑师赖聚奎,杨子伸设计。武夷山庄系以接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国观光旅游者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旅游宾馆。共32间客房,主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二层为主,采用棍合结构,设备完善。主楼总造价104万元(其中土建64万元)1981年设计动工,一983年完工并正式交付使用。
融汇环境意在笔先寻根探路蹊辟新径
图一-----武夷山庄总平面图
梭亭峰麓
小坡地
工作部分
营业部分
剖切线
既然山庄要摈弃:“高大洋”而尝试“低散土”,这时杨廷宝教授提出了关键的建筑思想:
“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土不宜洋”,力求把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意境与手段尽可能完美地融汇在山庄建筑中.
山庄的设计指导思想概括为:既要反映明显的时代特征,又要有浓郁的乡上气息和地方特点,努力形成武夷山风景区的建筑风格,且称“武夷风格’.
武夷山庄(江涛) 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