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墨子
墨子简介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人,一说鲁国(今山东)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简介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
墨子简介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墨子先祖
墨子的先祖是宋国的公族。顾颉刚《禅让说起源于墨家考》说:“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氏上,可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公族。”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说:“墨子实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
公子目夷,又名墨夷须,字子鱼,他是宋襄公的庶兄,为宋国的左师。目夷死后,其子公孙友继为左师。公孙友卒后,其孙鱼石为左师,鱼府为少宰。宋共公卒时(公元前576年),宋国公族内讧,鱼石、鱼府失败,退居彭城。四年后,宋国围攻彭城,鱼石、鱼府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把鱼石、鱼府接到晋国,安置在瓠丘。这就是著名的墨(鱼)氏迁晋事件。
墨子幼时
当墨子出生时,墨氏早已沦为平民,故墨子一生都称自己为“北方之鄙人”。鄙人,就是小人、平民。
作为一个平民,墨子的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巍巍的黛眉山经年岚黛飘飘,他们阻挡了墨子的视线。墨子决心走出大山,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于是他开始各地游学,学习儒家之术。但是,他逐渐发现,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
墨子出山
墨子带着各地收集的典籍回到故里,他登上高高的黛眉山,在这里开始数年的隐修。他从政治文献中,寻求救世真谛;从各种兵书中,揣摩攻守之道;从各种武术秘笈中,习练独特的剑术、格斗技艺。如今,黛眉山还有墨子洞、墨子台等遗迹,见证了墨子艰苦的修炼历程。
与平静的黛眉山相比,山外的世界异常不平静,战车在驰骋,民众在哀号,儒家还在推销自己的陈词滥调。墨子背着自己的长剑,举着反儒的大旗,带着一颗救世的雄心,走下高高的黛眉山,开始介入诸侯的纷争。
他首先是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墨子及其弟子组成了墨家游侠集团。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学派领袖称巨子,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不惜“赴火蹈刃”。
有关巨子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他们的领袖称为"矩子"。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后来的"矩子"有孟胜、田襄子、腹等。由"矩子"执行"墨子之法"。
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墨家具有“赴火蹈刀,死不旋踵”的精神。(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结果与成就
墨子的思想和言论,被其门徒编成《墨子》一书传世。这是一部光彩夺目的巨著,是墨家学说的精华之作。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
墨家墨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