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溶石、排石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中药溶石、排石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多是用药原则错误,不了解命门水火之精微关系所致。
中医认为,肾及膀胱结石皆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日久煎熬所致。有人把下焦湿热之邪称之肾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的医家又说是膀胱湿热煎熬而成结石,这是为什么?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内经》中已详言之。命门,先天火也,无形之气,居两肾之间,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十二经之火皆后天之火,得命门先天之火则生生不息。后天火易旺,先天火易衰,故命门火衰微,必须补火,而补火又必须补肾,又必兼水火补之。此火宜补不宜泻,宜于水中以补火,尤宜于火中以补水,使火生于水,而还以藏于水也。倘日用寒凉以伐之,则命门之火微,又何能生养十二经?今肾火盛,正由于肾水衰。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则肾行气于膀胱。故说膀胱湿热煎熬而成结石也。
了解命门水火之精微关系后,再看何为用药原则错误?综观多例服中药排石疗效不佳而求之余者之药方,则了然矣。综合之,多是攻药,如:金钱草、海金沙、滑石、鸡内金、冬葵子、路路通、川七、木通、丹参、穿破石、泽泻、车前子……
以上诸药,多是耗气寒凉之品。服此耗气寒凉之药,而不加或少加补肾益气之味,初不见排石以为药不足也,仍频服之。岂知肾中之水受此耗气寒凉之药日日伐之而渐寒,久则肾中先天之火亦消,结石不排而又变生诸症,实落井下石也。
是故,治结石须攻补兼施,补多于攻,其效始显。当大补肾水也。水足而火自生,肾中水火既济,又何能受邪乎?大补肾水,舍熟地一味又何求?用熟地大剂与之!!!攻者又如何?攻者,须泻火利水也。得尿路结石,何有腰酸背痛及尿频、尿急之症?石阻而水道不畅也。故又须利水。水之药多矣,取用亦须得法也。
今攻补兼施,上攻下引,又得源源不绝之滋生力量,结石化小到一定程度(有偶检查到结石而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者,服熟地攻补剂后,腰肾反有小酸痛,正是药生效而结石与所嵌之肉欲分离也——临症经验),则随尿路排矣。何难排乎?肾膀胱结石乃由于肾水亏肾行气于膀胱而湿热煎熬而成:大补肾水药(熟地黄二,山萸肉一,熟地黄是纯阴药)+利水药(因石阻而小便不畅,出现腰酸背痛,尿频,尿急)+泻火药,不可一味清凉泻肾火.
肝脏疏泄失常与肾结石的形成
“脉象上左关郁塞”。也就是说,肾结石的患者,基本上都有肝气郁结,肝胆火重的内因存在。
1、疏理肝气——疏通肾中高浓度的尿液,减少尿液残留:柴胡、郁金
2、清肝火——除掉“炼液成砂”的炼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复发:虎杖就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可以配伍白芍使用。
3、养肾水——稀释尿液,冲刷结石:生地、山药
4、溶石——使结石由大变小,由小变无:金钱草、生鸡内金、海金沙、鱼脑石。
5、补气——增加尿液排泄力道,促进结石排出:黄芪。
6、扩张输尿管——利于结石从肾排至膀胱:大剂量枳壳(30克以上)
7、养肾精——修复结石对肾脏的损害,减轻临床症状:菟丝子、杜仲
每日用金钱草30克煎汤代茶,再每天吃4~5只生核桃肉。1986年6月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有了更详细的报道,胡桃仁4两(120克),用食油炸酥,加糖适量混合研磨,1~2天服完(儿童酌减)。一般在服后数天,即能一次或多次排石,连续服药至结石排出、症状消失为止。
排石仅是核桃的“副业”,核桃的主要功能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能治疗肾虚咳嗽,腰痛脚软,大便秘结。《本草纲
肾结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