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与就业
1、失业:人们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
2、就业:人们从事有收入工作。
3、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
4、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
(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二、失业的分类
⑴按意愿分为:自愿失业:人们不愿意接受现在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人们愿意接受现在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⑵按原因分为:
摩擦性失业:生产经营中因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失业。(短期性、局部性)
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转换而造成的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萧条或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
隐蔽性失业:有些人表面上有工作但是实际上没有贡献。
三、失业的影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⑴对个人或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导致生活困难、精神痛苦、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紧张)
⑵对社会(较高的犯罪率和较高的离婚率)
⑶对国家经济(人力资源浪费,国民收入减少。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1%国民收入减少3%)
⑷对政府(政府救济增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丧失对政府的信任)
四、充分就业:经济社会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他失业为零。(失业率在4%—6%之间就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
五、反失业政策(西方)
⑴调整总需求(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
⑵调控工资水平(一般很少用,因为工资增加使企业成本增加导致总供给减少最后会使失业增加)
⑶改进劳动力市场(减少失业者找工作的时间)增加人力资源投资(人才培训、教育)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定义
一般价格水平在较长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
注:⑴价格指数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价格指数=∑Pti*Qti/∑P0i*Qti
(t表示第t年,i表示第i种商品)
⑵较长时间:大于2年
⑶较高幅度:大于2%、
⑷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 (Pt-Pt-1)/Pt-1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
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这些产品包括产成品和原材料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消费价格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都用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
⑴温和型的通货膨胀(爬行型):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⑵奔腾的通货膨胀(加速型):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⑶超级通货膨胀(超速型):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
⑴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的价格比例上升。
⑵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预期的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理论(指原因)
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指由于供给方面减少(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⑶供求混合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交错引起物价上涨。
⑷货币主义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引起物价上涨。
⑸预期的通货膨胀: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预先考虑了通货膨胀,结果确实导致了通货膨胀。
第十一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