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课程性质、相关学科和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第六章 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文教政策、中央官学、地方官学、选士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
三、中国封建社会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特质
(二)书院发展的历程
四、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二)封建领主的世俗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朝代
文教政策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选士制度
秦
1、“崇法尚刑”的国策
2、“五同”的实施
①书同文——统一文字
②车同轨
③行同伦——推进社会教化
④地同域
⑤言同一——废黜百家、焚书坑儒
3、“禁游宦”
4、禁私学
①“三老”掌教化
②以吏为师制度
③重视启蒙教育
《仓颉篇》
《爰历篇》
《博学篇》
④学室教育以法为教
耕战取士制度
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秦代文教政策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1、其文教政策中专制主义的内核,均为后世君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承袭。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隋唐的重振儒术,宋明时期对理学的崇尚等等。都可视为秦文教政策的幽灵的闪现。
2、“以吏为师”、坑杀儒生的历史阴影,使部分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缺失,道德沦丧,扮演着双重人格,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从而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的演变
朝代
文教政策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选士制度
汉
一、从崇尚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
1、黄老之术(①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②允许开办私学;③废除“挟书律”。)
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二、从重“今文经学”到重“古文经学”
三、从重“军功”到重“治术”的选士制度
1、论功封赏、2、察举制
3、儒学教育成为入仕坦途
1、太学是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是古代的大学。
2、设五经博士。
3、汉朝的学校系统有专门为皇室贵戚子弟举办的宫邸学(广义还包括宫廷教育),还有从事书法诗赋教学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按地方行政建制
——郡(包括同级的王国)、县(包括同级的道、邑、侯国)以及乡、聚(村落)设立。
察举制度-------(推举孝廉之士为官)
一、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的演变
朝代
文教政策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选士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
1、由独尊儒术的单一格局走向了儒、佛、玄、道并存的局面;
2、佛学的中国化;
3、玄学的兴起,它以研究《周易》、《老子》、《庄子》为主,用道家的观点来解说儒家典籍,着重探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本性之学;
4、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汉化。
1、太学的逐渐恢复及平民化;
2、西晋国子学的创立,逐渐取代了太学的地位。3、封建官学逐步走向等级化、多样化。
北魏的地方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视季节而变更的临时性活动,而是常设的正规的学校教育(郡国学校都冠以“太学”的名称,郡国太学编制正规,师生定额,地方学制的确立加强了地方教育与中央教育的联系)。
唯才是举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
一、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的演变
朝代
文教政策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选士制度
隋唐
1、重振儒学;
2、以儒为主、兼容佛、道。
(三教并存→三教可一→三教合一)
1、唐朝官学系统包括:
①贵胄性质(崇文馆——隶属东宫、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国子学隶属国子监);
②普通性质(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均隶属国子监);
③专科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均隶属国子监,医学隶属太医署,崇玄学隶属祠部);
④小学性质——小学隶属秘书省。
2、中央官学的教学管理
3、留学制度
4、教育行政管理
1、地方官学包括:
①直系——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隶属各级政府);
②旁系
a府医学——州医学(隶属太医署);
b府崇玄学——州崇玄学(隶属祠部)。
2、地方官学教育行政制度
科举取士制度的建立
1、科举取士的进步性;
2、科举制度在各朝代的特点及影响。
一、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的演变
朝代
文教政策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选士制度
宋
1、“重文抑武”的国策;
2、儒学为主,佛学辅之;
3、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4、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均失败;
5、中央官学具有多重性、交叉性和突出专业性的特点;
6、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仍然具有教学与管理合一的结构
中外教育简史第三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