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8
宿迁医改——瞎折腾?
2018/5/8
2000年,宿迁以卖公立医院开始卫生改革。2003年,该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为民营医院后,宿迁成为全国仅有的全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地级市。按照当时的说法,三分之二的公立医院发不出工资,改民营“是被逼出来的”。但是今年,宿迁又提出要建设一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什么又要翻回来建公立医院?不管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应该以保障人民利益为最根本的前提。
2018/5/8
转民营的医改如何产生又为何没进行下去
——政府无力支持医院,改制后未达到期望效果
谈起当初的改革,宿迁市卫生局局长葛志健给记者看了一份该市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情况汇报:“2000年,,财政供养11万人,拖欠教师、公务员工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财力主要保开门、保吃饭、保政府运转,无力投入社会事业,多数乡镇卫生院处于‘投入少—运转难—服务差—收入少—运转更难’的境况。宿迁市卫生局做过调查,改制前,全市2/3的医院运营困难,职工工资都发不上
2018/5/8
改革思路:社会资本愿干的尽量让社会资本干
宿迁医改的总体思路是,凡是老百姓需要、社会资本愿意干的、有积极性有能力干的,尽量让社会资本干,实现办医投入主体多元化。1999年,宿迁下辖的沭阳县开启了医改的大幕,主导方针是“管办分开、医防分设、医卫分策”。2000年,宿迁市出台了“欢迎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办医”的政策。最后的结果是2003年宿迁成为了全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地级市
政府对公立医院支持不足的原因?
地方财政的力量并不足以支持为数众多的公立医院,以上述的宿迁的情况为例,,财政供养11万人。享受财政供养的队伍过于庞大,财力难以为继就必然会出现“拖欠教师、公务员工资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只能作出借重以社会资本所办的民营医院的决策。设想本身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推行当中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2018/5/8
宿迁医改失败:医院宁“抢人”不“育人”
医务人员的稳定性下降,使得医院缺乏培养医疗技术人才的动力,高水平医疗队伍发展的持续性面临挑战。医疗机构不断增加,医生随时可以跳槽,这使得各个医院宁可“抢人”而不“育人”,不愿意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以防培养好后立马走人。医疗卫生人才后继乏人,医疗质量止步不前。医疗后备力量不足,自然就使得医院后继乏人,从而步履维艰。
宿迁卫生局长曾对媒体表示,宿迁医改敢以身涉险,其实是被逼出来的。根据我们的调研,这种改革方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地方。
从长期来看,相信如果政府调整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思路,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医疗和医药的监管;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发展,医院和医生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宿迁的医疗卫生体系未来将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便利、优质的服务。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完全符合理论和国际实践所体现的医疗卫生市场化,因此也将出现理论和大量国际实践所证实的结果——老百姓所承担的医疗负担将越来越重。
2018/5/8
宿迁医改失败:政府对私营医疗监管不力
宿迁在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同时,降低了医院准入的门槛,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保证。由于审批手续简单,只要有钱,任何人都可以申办医院,政府目前更看重资产,而不是资质。由于监管不足,出现了药品以次充好、使用不正规的药品甚至三无药品等问题。卫生部门基本上无法掌握医院经营的数据,医院上报什么就是什么,医院会倾向于上报有利于自身的数据。
2018/5/8
医卫核心问题并未解决,同时一些新问题产生
(一)“看病贵”并没有解决——引入市场机制后医疗费用的另一种扭曲
(二)区域卫生规划缺乏,三级医疗网络被打破
(三)对乡村医疗的打击始料不及:基层医疗削弱
(四)医院对医生培养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医疗队伍发展持续性不足
(五)政府不再办医,但政府对医疗的监管不力,并面临新问题
2018/5/8
医疗系统最根本的目标是保障人民利益
——在现实情况下政府应对公立医院加强支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说过,“如果社会创造出对一个海盗的激励,商人就会变成海盗;如果社会创造出一个对商人的激励,海盗就会变成商人”。既然医疗卫生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的第一责任就是掏钱和组织筹资。先不论补医院还是补患者,起码政府应该“补”上历史陈账,而不是让所有的欠账都由患者和医务人员来扛。否则,“看病难”、“看病贵”及医患关系紧张就没有消停的那一天。
宿迁医改PPT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