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初班语文教学更应“咬文嚼字”
摘要:内初班学生虽然已经是初中生,但他们的汉语水平还比较低,听说读写的能力欠缺。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一些文学作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看法。[1]这些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不管是词汇量还是语言表达形式都限制了这些民族生的汉语水平。他们虽然已经进入初中阶段,但是识字认音,积累词汇量多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仍然是内初班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所以,任课的语文老师压力很大,任务艰巨。为了尽快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但是所以老师能够达成的共识是:内初班语文教学更应该“咬文嚼字”。
关键词:内初班;语文教学;咬文嚼字
一、 内初班学生汉语水平
经过几年的汉语学习,内初班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用汉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了许多汉字和词语,能听懂汉语,并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这对民族学生来说,非常了不起。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在听的能力上,老师语速稍微快一点,这些学生就听不懂;在他们的脑中,汉语只是以一个个字或词语的形式存在,所以在说的能力上,学生汉语发音不准确,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流利的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读的能力上,学生也是吞吞吐吐,在写作上,病句、半截话是经常出现的,很多时候还词不达意。
语文学科基本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在对内初班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我觉得语文的工具性,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语文教师既得通过语文课向民族学生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得通过例课教会学生掌握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教学中,老师们既要教得实,还要教的巧。能较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效率。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语文课一定要“咬文嚼字”。在这里,“咬文嚼字”不是指过分斟酌字句,死扣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而是指能让内初班的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本意,而且还能知道这个词语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中国文化中汉字的一些基本用法。针对内初班学生的特殊情况,语文课上的“咬文嚼字”还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掌握。
二、 语文课上的“咬文嚼字”
1、 嚼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1]对内初班的学生来说,积累字词是学习汉语最基本的任务。虽然内初班的孩子都已是初中生,但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教他们识字认音。中国的汉字多而且复杂,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来说,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那多音字,形近字。而这些字音字形恰恰是中考经常考的。
2、多音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多音字时,不妨耐心指导学生查字典,弄清这个字的每一种读音都有哪些意思。通过对词语意思的归类去判别我们所遇到的字该读哪个音。
3、形近字
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偏旁的方式来让学生识记生字。比如
“骸骨”的“骸”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骸”的偏旁换成别的来组成新的词语。学生会一口气说出“核、该、刻、咳、孩、亥、骇、赅”这些词语。其实在更换偏旁的同时,学生就已经学会了这个字。此时,教师再讲解“骸骨”指肉体腐烂后剩下的尸骨,跟骨头有很大的关系,再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知道“骸骨”的“骸”字是“骨”字旁。形近字还可以通过对偏旁
内初班语文教学更应“咬文嚼字”(DOC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