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语言之
炼字篇
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年份
题型
04
05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06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07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08
09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0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11
12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炼句)
13
2004-2013十年高考炼字题考频分析
命题探讨
小结:
1、考查炼字成为热点
2、隔年考查(14年是否考查,值得重视)
一、高考真题体验
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高考真题体验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
事物情状
事物情状
思考:本题往哪方向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二、(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高考真题体验
答案参考:(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事物情状
思考:本题往哪方向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高考真题体验
三、(2006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shuāng]: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修辞手法
事物情状
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
思考:本题往哪方向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2)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实写与虚写、听觉与视觉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二、炼字鉴赏角度(策略)
炼字鉴赏角度(策略)
(1)修辞手法(主要是拟人)
(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
(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
(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结构功能(主要是对比、照应)
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需要提醒的是: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是必须的,所以我们不用记那些答题步骤。
三、学以致用
炼字(公开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