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广州市天河区侨乐小学乐玭玭
摘要:写作是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评价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但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注重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过程。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让教师的写作教学成为瓶颈。笔者研究和实践发现,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搭建了写作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进入写作情境,自主探索和协作研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写作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脑图,心智地图,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最早由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思维的工具,它按照发散性思考的特征,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和空间等建立起记忆链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能改变过去学生单线思维的状态,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构建生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学生能把学习中出现新知识增长点方便快捷的完善在已有的知识网络中。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其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势
小学生的智力正处于图像记忆的阶段,如果运用得当,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映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具有以下优势。
(一)发散性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整理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英语写作中,可以围绕某个关键词进行自由发散,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道作文写什么的难题。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乐趣。
(二)直观形象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帮助我们强化关键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想象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且,找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为思维导图通过确定因果联系、区分概念层级、组织相互关系,能够直观而有层次地显示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以及一些重要的观点和事实证据,可以加深对各个层次及整个主题的充分理解。
(三)师生互动性
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是“第一作者”,教师是“第二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另外,教师也可以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后与学生交流,甚至“一决高下”。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思维的碰撞,会擦出最闪亮的火花。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