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2009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
指导教师
二O一一年六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章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
结语
摘要
本文正面审视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承认民众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并多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兴起、过往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多元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相对滞后以及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等六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国内、国际,历史、现实等多个层面。
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本文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即在实践中,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经济等途径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引言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新旧机制的相互碰撞,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宗教信仰重新兴起,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盛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侵蚀和动摇。
因此,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强化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实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整体形势上呈现日益弱化的趋势,也就导致这一社会共同信仰“乏力”,凝聚力削弱。长此以往会使得整个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无法展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不能忽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存在,应该对信仰危机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试图找到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能为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第一章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什么是信仰
信仰最初是具有盲目性的,当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出现挫折、无法认知世界时,就会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如神、上帝等,此时的信仰就成为一种异化精神,是“自我意识的对方这样一种超感性世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现代人则认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信奉与遵循,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
歌德曾经说过:“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
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由此可以看出,信仰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实践的产物,同时它也具有能动性,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原始社会,在形式上表现为最原始的祭祀和图腾。
步入封建社会,人们除了对皇权的崇拜和敬畏之外,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信奉形态。
步入近代以后,苏联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上下宣扬和信奉的都是马克思主义。
当“文革”之后,领袖信仰这种个人信仰被瓦解,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仰真空”。
当代,物质信仰成为更多人的首要选择,还有明星信仰、网络信仰等诸多方式,信仰呈现出实际化、多元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而构成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认识体系,它内涵着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 而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仰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终极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基本方式是投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当中,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人生的价值在实践中才会得到体现。这种信仰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与宗教徒的盲目信仰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理性的、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