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农区跨越发展有效路径
商丘转型不甘边缘走向前沿
人民日报记者曲昌荣王汉超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作为一个拥有885万人口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河南商丘面临这样的尴尬:经济总量已进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被称为“豫东粮仓”,但是人均水平却排在全省的后三位,下辖六县都是“扶贫开发重点县”……
务实苦干天地宽,这两年商丘的发展亮点频现:11个产业集聚区内机器轰鸣,全国最大的制冷基地、缝纫线生产基地在这里安家落户;近两年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已经超过30万。阿玛尼、乔治白、阿迪达斯这样的知名品牌贴上了“商丘制造”。今年第一季度,在河南省17项主要指标增速中,商丘有13项位居全省先进行列,9项位居全省前三位。1至5月份,商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位居河南省第一位。
与此同时,商丘的粮食产量也实现了九连增,去年突破120亿斤大关,今年夏粮再夺丰收。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说:“把思路理清,把工作做实,把风气搞正,探索走出一条传统农区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一直在前行!”
在反思中转变:从边缘到前沿,观念一变天地宽
来自安徽阜阳的任连峰,每天天不亮就在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开始忙碌,“我的这些黄瓜、番茄明天就能出现在南京或上海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伴随着商丘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任连峰从最初的只能“倒腾”本地蔬菜,发展到经营全国各地的蔬菜。
商丘利用地处四省交会处,辐射周边1亿多人口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枢纽。24小时营业的商丘农产品中心市场交易额,,进入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5强,成为豫鲁苏皖四省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
商丘农产品中心市场的变化是商丘发展的一个缩影。地处河南省最东端的商丘,曾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扶持的“黄淮四市”,不少干部群众也把自己定位为“边缘地带”中的一员,对跨越发展信心不足。
商丘的转变,源自于机遇意识的大觉醒。去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商丘也在反思中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从经济区的角度看,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商丘是河南的东大门和桥头堡,是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是中原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城市之一。
商丘对接周边,融合发展,“东张西望”成为全市上下的行动纲领——“东张”,就是向东张开双臂,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西望”,就是向西眺望郑汴,成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
经济发展,交通保障,物流先行。继连霍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商周、商菏、永登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与105、310国道,陇海、京九铁路构成了三重“黄金十字架”。商丘还构筑以陆上交通枢纽为主的货物运输平台,,,总吨位23万吨。
在承接中提升:“商丘服务”打造“豫东工厂”新名片
2011年1月,华鹏集团在夏邑产业集聚区落户;4月,大洋纱线在夏邑产业集聚区开工;6月,向阳纺织在夏邑产业集聚区落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夏邑县产业集聚区就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等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目前,这个集聚区年服装加工能力突破6000万件。
农业长期唱主角让商丘感到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商丘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商丘的发展,出路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商丘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商丘不甘边缘走向前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