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与文化名人
一、“福建”名称由来
福建简称“闽”。今天我们称为“福建”的地名,实际上直到第八世纪中叶才出现。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此前,这一地区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比如,“七闽”、“闽中郡”、“闽越国”、“东越国”、“冶”、“侯官”、“建安郡”、“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福州”等。历史上它曾统属浙江的越州(会稽)、江苏的扬州(南京)和江西的江州(九江)。一直到唐代上元、大历(760-771)年间,才合并今天闽北地区的建州、中部的福州和闽南、闽西地区设置福建节度史。
称福建为“闽”,见于《山海经》、《周礼》等书,如“闽在海中”,“闽,东南越,蛇种”。在这里,“闽”既指地方,也指民族。秦朝设闽中郡,汉代建闽越国就是地名的一种延续。至于说闽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是百越的一支,可见于汉代司马迁称他们为闽越,以区别于浙南的瓯越,浙东的大越、于越,江西的干越,江苏的杨越,广东的南越等。司马迁的《史记》还告诉我们,越人姓骆或姓驺。成书于东汉初年的越人文献《越绝书》记载越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吴语比较接近。保存在《》中的《越人歌》,叙述了一位楚国王子听不懂越女情歌的故事。不过,百越民族分布很广,越语差异一定很大吧。就是今天福建地区的方言之多,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二、福建历史沿革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建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宋、元时期,随着港口的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福建与海外贸易往来频繁,进入经济鼎盛时期,在全国占据重要的位置。明清两代,福建的丝织业、制糖业、制茶业、造船业、造纸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自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的“海禁”以后,福建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福建经济每况愈下,基础脆弱,结构畸型,到1949年已处于全最低省份之一。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1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
福建历史与文化名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