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
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
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矶 jī
燧 suì
窦 dòu
潦 lǎo
巉 chán
上干云霄 gān
榭 xiè
鹘 hú
抟 tuán
蠡 lǐ
葭 jiā
赪 chēng
湓 pén
汲 jí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思考:
作者行舟的路线是什么?
第一段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
又有一块巨石,与山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思考:
如何描写烽火矶?
观看角度
观看对象
景物特点
舟中远望
“突兀而已”
移远就近
大石特写
“杰然特起”的巨石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轮廓
近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实用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