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
林清玄的创作研究
【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
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让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接下来的日子,林清玄每天都生活在矛盾的思考里,三个月后,他终于作出了抉择——辞职。85年初,林清玄上阳明山隐居,两年后才下山重入红尘。期间他将佛教思想融入所创作的散文中,用文学的语言去宣扬佛教观念,使读者内心深处固有的一切创造性和善良性的本能自然释放出来,让读者得到情感的舒展,使心灵得到宁静的归宿,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林清玄的散文赞美了人间美好的一面。虽然佛教宣扬跳出红尘俗世,遁入空门,往生极乐,但林清玄认为往生净土的理想不能理解成隔离人间、背弃人间,人应该在人间修行。他认为“红尘里就有菩提”,所以他对于人间的美好大加赞扬、宣传。他说:“人不要怕爱,爱固然使我们系缚,使我们燃烧,使我们烦恼,但同样是爱,也坚固我们,成就我们,超越我们,使我们走向菩提的道路。”
他赞美亲情,称母爱是“我们心灵永久的护岸”(《心灵的护岸》),怀念父亲对自己特殊形式的关怀(《期待父亲的爱》)。他赞美童心,“小孩子纯真,没有偏见,没有知识,也不判断,只有本然的样子,或者在小孩子清晰的眼中,我们会感觉那就像宇宙的某一株花、某一片叶子,他们的眼泪就是清晨叶片上的一滴露珠。”(《姑婆叶随想》)
他赞美淳朴的生活。他在《清欢》中说:“当一个人可以品位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闻鸟鸣的声音感觉比提鸟笼更感动,
台港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