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到繁荣发展的潮流之中,中国加入WTO更是举世注目。然而,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并不因为其GDP的增长或其是“世界廉价劳动力工厂”而得到显赫的提升。尽管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外贸易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一过程也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可缺少的力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在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今年前5个月,%,%,。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列入统计范围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效益水平均好于上年,其中23个地区利润增长40%以上。今年前5个月,30个省区市实现利润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迅速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代表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存在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矛盾,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一、市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二、产品结构不合理,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三、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四、国有资产质量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以下集中分析其中两大问题。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未能有机结合,缺乏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对于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重要的意义,是国有企业保持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旧有的国有企业的产权特征(政府的附属)决定了难以在产权改革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达到在产权改革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就必须要以企业为单位按照市场原则对国有资产进行调整重组,现实的普遍情况是以政府为主导“拉郎配”,强迫本地的优势企业去兼并亏损乃至资不抵债的企业,使原本应该退出市场的企业继续存活而优势企业则背负沉重的负担。由于中央地方、各地区之间利益矛盾的存在,是各地区按自身优势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的资产重组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却与国有资产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背道而驰。现有的国有资产运营主体,例如:企业集团公司、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公司,在授权范围内对国有资产依法自主经营,但国有资产运营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并且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多是由原有的行业管理部门、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地域、行业、历史的局限使已有国有资产运营主体难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兼并、重组,并不是市场所需的有能力、高效率、能从战略高度进行资本运营的主体。
再者,行政垄断的广泛存在导致以行政权力引发的经营性垄断。我国实施市场经济的时间相对较短,由纯粹市场竞争作用形成的垄断并不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目前在我国存在的
垄断主要是行政性垄断:即依托于政府对某些行业的市场禁入权力而产生的。行政性垄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事业垄断,如电信、航空、铁路等经营行业;二、金融垄断,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三、中介机构垄断,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是由政府审批和管
简析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