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吗?
———听郑金洲讲座有感
最近,闲来没事就打开进修学校网上的网络课程,听郑金洲的讲座,因为录得不是很清楚,再加上边听边还要做别的事,听得不是很认真,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记的内容不够连贯。但对郑教授举的一个例子却印象很深,那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当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围困了一百多小时后,被救援队从废墟中挖出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这是常人都不可理解的。在这样恶劣的处境下,在面临大生大难的情况下,孩子竟然还想着喝他最喜爱的饮料,这是我们大人根本没想到的。这就引发了一个话题,“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吗?”
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但孩子有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当今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有没有真正感受到教师们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幸福。事实上,我们教师经常高高地站在孩子的上面,审视孩子,要求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应该这样做,不该这样做。但从来没有问问孩子想要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有时,当孩子违背教师的意愿,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没有遵循老师的要求,自作主张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认为这些孩子们不循规蹈矩,不懂事。
上学期,我听了一节一年级的美术课,听完后大受启发。这是一节手印画的教学,指导孩子用手指、手掌沾上颜料,巧妙地印在纸上,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画。上课的老师是一位刚毕业的新老师,而且原先是在幼儿园实习的,很和善,很有耐心,不急不躁的。一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无拘无束,好奇心强,富有幻想。老师在指导示范作画,孩子们在下面嘻嘻哈哈、边看边插嘴品头论足,课堂似乎很乱。我们在后面听课,学生也不感拘束,我行我素。见此,我心里一阵嘀咕,心想这样的课简直是一节乱课,纪律这么差劲,下课后一定要好好的跟上课老师说说。课上到大半,教师让学生自己开始动手画画,学生一下安静下来,认真地作画。我霎时感到奇怪,但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时,我顿时傻了眼,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竟出自这么不起眼的孩子手中,很多我们老师根本想不到的,我一下被孩子们奇特的创新意识和超强的想像能力震住了,他们在刚才闹哄哄的听讲中竟然领会了老师的作画意图和技巧,而且还比老师想的更多,更有创意。试想,如果我们老师把这课堂整得死死的,不让学生讲话,纹丝不动得坐端正,那么学生还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吗?
但我们学校的领导、管理层常常将这样班看成是乱班,这样的课说成是乱课,这样的孩子看成是“坏孩子”、不懂规矩的孩子,我们哪里想到孩子们不喜欢老师对他们管得这样死板,他们喜欢在课上想说就说、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就这件事,我深刻的领悟到我们
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