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活动设计:
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庐喧篱”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议论]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描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朴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三、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3、朗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A、节奏停顿 B、轻重缓急 C、抑扬顿挫 D、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诗词五首(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