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势语的特点
手语是听力残疾人特殊的交流方式。手势语是用手的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来表达意思,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语言形式。中国手势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国手势语的特点
(一)形象、生动、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是手势语的最大特点
这也是几百年手势语一直被听觉障碍者所乐于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手势语的这个特点主要与听觉障碍者打手势时身体姿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相关。他们在交谈时,手臂舞动多姿,面部表情丰富多彩,宛如一个戏剧家在进行表演,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有些学者主张在手势语前面加上“表情”两个字,而称之为“表情手势语”。健听人运用有声语言时,可以用声调高低、语气的轻重、急缓来表达感情。同样一声“啊!”可以表示惊奇、恐惧、惋惜、赞美等不同的情感。而手势语是无声的语言,没有语音语调,主要依靠手势动作的幅度的大小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感情、状态和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等。例如表达“害怕”的情感时,可一手拍打胸部,面部略呈惊恐状;用双手急剧拍打前胸,面呈恐慌状,张大口。即表示受到极度惊吓或刺激。再如,表示下雨的程度,双手五指张开,指尖向前,上下微动是下小雨;一手五指分开微屈,指尖向下快速上下挥动,动作幅度较大是下大雨;如果一手急速上下挥动,加上面部激动的表情,即下暴雨。同时手势动作的方向在手势语表达中也起着示意的作用。例如,“帮助”的手势动作是:双手张开掌心向外,推动两下表示给别人以帮助;双手掌心向内,挥动两下表示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双手掌心向侧拍动两下,是表示共同帮助其他人的意思。
(二)手势语具有国际通用性
具有国际通用性是手势语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听觉障碍者都使用各自的手势语,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听觉障碍者走在一起,用手势语很快就能沟通。尽管有些特定的词语双方有不同的手势动作,不能立即被对方理解,但并不完全妨碍彼此间的沟通。这也是任何有声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对多国手语图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几种情况。
。如,“电话”,其表形和使用电话的动作都一样;“下雨”是自然现象,其表达方式各国不约而同的都用相同的手势动作来表示。
,如,“花”的手势各国都是模拟花朵开放时的状态,这种模拟各地稍有区别。中国用单手,日本、美国用双手,“世听觉障碍”用会意式,以鼻嗅动作表示,使用时听觉障碍者很快就能互相理解。表示事物轻重是用重物下沉的姿势来表示,尽管美国的手势稍有不同,是用计量的码来表示,但都抓住了事物同一个特征,很容易理解。
,但意思可以理解,如,“男”,中国以短发表示,美国和“世听觉障碍”用戴帽子的动作表示;“女”中国、美国、“世听觉障碍”都是用戴耳环表示。这些手势抓住了不同人的象征物的特点。尽管日本分别用拇指和小指表示男、女,但结合日本人的语言习惯来理解,也很容易理解。
手势语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无声语言,它依靠双手动作配合面部表情及身体姿势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述情感。手势语具有一种共同性,即国际通用性。人虽有人种、民族、国家之别,但都具有人类的共同的思维和情感,自然界中的事物形状大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和交往有很多相似之处,各个国家制定手势语的方法和途径基本上也是一致的,这就是手势语具有通用性的基础。健听人进行跨国交流需要学习外语,要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几年的或更长的时间,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听觉障碍者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彼此就可以运用手势语自由交谈。当然手势语的国际通用性主要体现在生活方面,而科学文化交流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手势语具有灵活生动、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汉语中的许多同义词近义词,手势语只用一个手势动作就可以表示出来。例如,美丽、漂亮、好看,都用“一手食指、中指先置于鼻部,然后绕环并收缩,伸出拇指”来表示。快乐、高兴等词都用“双手掌心向上,在胸前上下搧动,脸露笑容”来表示,表示高兴的程度也无须很多词汇来表示,只要加大和缩小手势动作的幅度就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高兴与快乐。但是手势语的这种简便性从另一角度看是表达的粗略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在汉语中,对一件事的叙述,如“李明比张小学习好”,也可以写成“张小没有李明学习好”。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句子的词序是稳定的,而在手势语中却有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
李明比张小好,学习。
学习,李明比张小好。
学习,李明大于张小。
李明大于张小,学习。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在手势语中都是可以的,手势语与汉语相比,在词序、语法要求上要松散得多。在手势句子中,手势词语的排列次序往往可以灵活变动,不过这种灵活并不是随意的,
中国手势语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