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忆屈原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
“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的边界,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还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历史里,活在未来中。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上的人生更为漫长浩渺。
未来的校园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中的每一处都在焕然一新,连我们的学校都在改变着,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宛如仙界一般。
你进了学校的大门,你看到的教学楼是用塑料制成的。你可别小看了这种塑料,它比钢铁还重,比水泥还硬,就像在地上生了根。
你肯定会问:“学校怎么没有操场啊?”为了节省占地面积,操场安到地下去了。下课了,自动升降机会自动把你带到地下,让你在地下尽情地玩耍。它的四周都有许多发光板,就像白昼一样,不会影响学生们运动。
进了教室,你首先看见的是五花八门的墙壁,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下课了,它会自动变成绿色,让同学们休息一下疲劳的大脑。上课了,它又自动变成蓝色,大家看了之后就不会过于紧张。如果光线不好,它就自动变成白色,从而,不会影响同学们看不见的问题。
还有那一排排、一列列的课桌,它们也具备着特殊的功能。抬起桌面,首先看见的是一台小型电脑,它大约有手掌般大。有了这台电脑,老师上课时就不用在黑板上“指指点
点”。只要打开“教学工具”软件,电脑上就会出现今天老师要讲的内容,同学跟老师说话也非常方便。课桌的侧面安装着小型“监视器”,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时候,不用老师监考也不会有人作弊。因为,只要有同学心想作弊,“监视器”就会闪出红光向他警告。如果他还不悔过自新,依然作弊,从课桌旁会出来一个大捶头,打得它两眼冒金花,让他再也不敢作弊。
同学们,未来的校园是无限美好的,让我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吧!
我心中的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
“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秋之色,夜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
清明节忆屈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