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mar Even-Zohar
多元系统论
1)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它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 佐哈尔( ItamaEven - Zohar) 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佐哈尔吸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律。
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2)理论代表人物
格登·图里他采用了多元系统理论的概念。并提出了“准则‘的概念,这是他在翻译领域最主要的贡献。另外,他还提出了以目的语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思想。他认为无论文章是改写,模仿还是其他任何形式,只要目的语读者认为是翻译,那么它就是翻译。20世纪80年代起,图里对翻译研究的焦点从理论方面转移到了描述翻译方面。大多数讨论都围绕着怎样改进描述文学翻译方法。
西奥-赫曼斯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也是多元系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者,他把制约作品译介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于赫曼斯的观点,谢天振老师在《翻译研究新视野》一书中已经提到。并增加了译文的质量及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
在中国大陆,多元系统理论一直没有引起注意,直2001年第3期《中外文学》推出多元系统研究专辑,多元系统理论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中国学者高度赞赏多元系统理论。
2002年第4期的《中国翻译》上刊印了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的中译文,其译者张南峰教授认为该理论“由于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因而提高了翻译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同时也把译本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带到了与其它各种文本平等的位置”,其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进入学术研究系统的中心位置。他的观点得到
了许多学者的支持。谢天振“用丰富的例证证明了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性,最后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张柏然和辛红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就是从翻译和翻译文学对目标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入手,研究目标文化对外国文学的接受能力
: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2. 三个社会条件
Even-Zohar概括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处于中心地位的三个社会条件
当某一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某种文学尚还“幼嫩”,尚处于创立阶段;
当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大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尚还“弱小”,或两种情形皆有
在一种文学中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之时(Even-Zohar,1990)。
多元系统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解释不充分性的根源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过分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疏忽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把丰富的翻译现象简单化;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决定论,忽视了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超前性;
过分强调两极,忽视中间,结果导致研究方法的僵化、简单化,忽视两极之间的各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完全忽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中的一些特例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适用范围有限。
如果将多元系统理论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 它无法解释我国晚清的翻译实际。晚清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译者会遵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 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晚清的文学翻译家, 他们渴望传播民族文化, 拥有文化优越感, 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 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使我们对其理论的
左哈尔 多元系统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