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诚信环镜创建探究
一、研究诚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诚信理论简要综述
就诚信的本质而言,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其理解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对诚信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六种理论:一是工具论,即以货币为工具的支付手段,这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二是伦理论,即信守诺言的社会道德,这是伦理学研究的范围;三是法学论,即承诺的契约与债务,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基础,为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所关注;四是成本论,即最优市场交易成本,这既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每个市场主体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五是信息论,即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经济社会的透明度,从而保证公平竞争和提高效率;六是经济论,即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是稳定百姓预期、启动民间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七是金融生态环境论,即把诚信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的重要子系统,这是目前理论研究的新动态。从上述对诚信本质的理论观点综述不难看出,诚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必须由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在内的全民参与,从而形成由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社会信用体系构成的具体作用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社会机制。诚信环境实际上是以上各种信用互动关系及制约因素的总和,包括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政府的公信力、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监管机制、信用立法制度和信用执法环境。
(二)诚信环境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
经济学研究表明,信誉与制度(包括法律、商业习惯、合同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我们知道,市场秩序正常运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交易能带来总收益的增加,二是在合同期内,交易双方能够有充分的信心预期对方履约。否则,即使能带来社会剩余,交易也不会发生。可以说,制度和信誉是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轮子。经济学的研究还表明,与制度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市场交易的机制。在通常情况下,制度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信誉能起作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与信用是密不可分的,信用是金融运行的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和频繁,经济交往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要实现自身的合法权利,就离不开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的诚实守信。如果不讲信用,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合法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障,经济发展的代价就很大,许多交易就无法进行,或承受很高的交易成本,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对金融业来说,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以成本较低的资本金来运营大量的负债,没有社会信用的支持就寸步难行。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现代金融,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一个地方缺乏诚信,成为不良资产高发区、金融风险高发区,就会增加这个地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资金大量外流,因为资本的属性总是寻找资产安全、回报率高的地方去运转。在社会信用不牢靠、法律缺乏效力、市场道德约束未能形成的条件下,债权等金融权利难以保障,资金循环传递将会中断,金融业面I临巨大风险,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因此,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总是根植于社会诚信的土壤之中,信用关系的变化和诚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环境对市场经济的正反两方面的主要作用有:
。诚信环境反映信用关系联结市场中的生产、交换
金融诚信环镜创建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