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虽然看了相关的不少资料,但具体怎么上却还是存疑的。后来具体上课变成了一种反复朗诵的深入教学。此法如果用于朗诵美文是较好的,有其成功一面,但也有不足。具体如下:
我首先从词的产生和发展说起,从温庭筠奠定了词在文学上的地位,并成为花间词派的鼻祖,说到词到北宋,苏东坡开创了豪放派,但当时还不是为文人所接受(详见《子午书简宋词十家辛弃疾》),直到一百年后的辛弃疾将之发扬,并创辛派,才最终为人们所接受。
辛弃疾的词风为人所接受一则因其人本身是个英雄,二则因当时南宋偏安一隅所形成的许多文人的心境。接下来说到辛弃疾自幼受爷爷辛影响,有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心,说到少年时候投奔耿京、耿京赠剑、耿京被杀后闯敌营活捉叛徒的故事,然后由此简单过渡到辛弃疾一生为实现北伐中原、誓图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与现实的弃置闲身不得用,到了65岁时的出山时写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报国之心,到67岁时朝廷请他再次出山时的坚持不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英雄一生的悲壮凄苦和拳拳爱国之心,然后让学生配乐读出其悲。让学生感受辛当时的意气风发和豪情满怀。接着让学生齐诵读出词之豪之壮。这里学生结句没读好,引导学生从想象回到现实要读出自伤,学生的齐诵因此表现相当精彩。接着我就这首词作者想象了哪些情景让学生谈谈,然后由本词说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
浸润的情感,让学生欣赏并跟读名家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节课的优点我认为一则在于老师能通过故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诵读情绪,让学生比较合理的揣摩出作者心境,诵读的较为到位。二则这种情感的深入解读一层深似一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正如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让学生明白反复诵读是可以在不断的诵读中产生新的感悟、获得新的知识的。三则引入名家诵读,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并产生进一步培养能力的欲望,四则进行配乐诵读,可以让诵读产生美感,让学生加强诵读的专注力。不足之处在于
一、本课仍然是教师本位主义,没有给学生解读文本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学生的解读是顺着老师思路进行的。这是一种预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