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经济圈不是乾隆规划出来的-建筑论文
江南经济圈不是乾隆规划出来的
京津冀经济圈规划提出后,地方官员盯着的是北京往外转移功能,而不是盯着市场化改革,这其实还是指望行政配置资源难以形成分工细密、协作紧密的真正的经济圈。
邓新华
“乾隆下江南”是民间戏曲中常见的戏码。
乾隆、江南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让人感觉自然而然就能出戏。民间戏曲这样安排,还有一层心理,就是认为即便是富有四海的皇帝,对江南也是羡慕、向往的。江南是独立自发的江南,而不是皇帝搞出来的经济圈。
“江南”这个词,含有丰富的意蕴。如果用它的狭义范围——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吴语区来说,它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概念,还是经济概念。
一说到江南,过去的人们就会想到鱼米之乡这个词,想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似乎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大粮仓。其实,这个印象是错误的,起码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它就已经是错的了。
因为,康雍乾时期的江南已经不再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而是变成了轻工业区和蚕桑、棉花经济作物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已经转移到湖南、湖北,民间谚语也已经变成“湖广熟,天下足”。
与此相似的人们是对珠三角的印象。人们对珠三角的传统印象也是农业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珠三角也跟长三角一样,变成了轻工业区和经济作物区。倒是人们印象中荒僻落后的广西,成了广东最主要的粮食来源地。
长三角、珠三角的这种经济分布,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格局。但是这两大经济圈完全不是康雍乾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历史学者黄宗智曾提出“内卷化”说,意思是长三角人口增长但资源有限,因此边际产出下降,经济增长停滞。而学者高王凌的研究则表明,情况恰恰相反。人口增长使得中国进行了产业格局的大调整,分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进行,在小区域内则更加细化,很多地区得到开发,生产效率提高了。这种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大调整是任何皇帝、官员都意想不到的。
建国以来,计划经济下政府也搞了很多产业规划,但那是低效的规划,是靠政府调集资源维持的。比如东北重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就被证明不行了。
深圳特区看起来是政府规划的成功,其实,划出改革特区只是为了减少意识形态阻力。政府并没有规划深圳的发展,而只是给了
江南经济圈不是乾隆规划出来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