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暗恋桃花源》后有感
吴玉鼎 3100101816 人文社科1001
和想象的不同,当意识到那天要观看的一部话剧时我着实感到惊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怀揣着好奇看了下去。的确,首先这部话剧真的很搞笑,细细品味后猛然发现其精妙之处,也有点明白老师的用意了。为了写好这篇剧评,之后我又观看了两遍,感触颇深,同时查阅了网上对这部话剧的一些介绍,有了一下一些观点,不妥之处还望老师见谅。
故事的剧情我想就不必再多累赘。首先,《暗恋桃花源》最独特,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结构,即“戏中戏”的巧妙形式。当《暗恋》的导演上台时我真的是一头雾水,渐渐明白这居然是戏中戏,不免让人惊呼,赞叹。这种结构除了具有突破性的新颖外,还给我以一种真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是实实在在地将生活中彩排的一幕搬上了舞台。并且,这种结构还能很好地表现一些一般话剧形式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比如这种“导演”和演员同台的感觉。
其次,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它将一个喜剧和一个悲剧很好的在一个舞台上展示了出来,并且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做到了有机地结合。或许导演们经常考虑如何将悲,喜两个元素融合到一起,那么我说《暗恋桃花源》做到了。而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并不是削弱悲和熹的成都从而调和在一起,相反的,《暗恋》表现一对男女因战乱错过彼此而临终再会的极致悲剧,《桃花源》则是彻头彻尾的充满了各种搞笑元素的极致喜剧。导演通过将两部话剧切割裁剪又很好地穿针引线,轮番上演使得一极悲一极熹两个元素同台展现,不可谓不妙。并且,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两个子剧存在这极强的对立,一古一今,一个正统一个叛道。让观众同时收获了“疯狂的笑声与宁静的泪水”,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艺术独创。这样的搭配与组合,也让剧情更加饱满。
再者,有意思的是这部话剧自始至终都给人一乱的感觉,而奇怪的是观众都会觉得乱得恰当好处。这是种说不出的魅力,一开始我认为或许只有这种两个话剧一个舞台的乱才能展现悲与喜的一体之两面性。但是,当我在网上看了对其的介绍后才了解,导演也是借《暗恋桃花源》来暗指当时的台湾社会,他想告诉人们,当时台湾人民的生活太乱,然而即使这样,人们也有能力保持一种乱中的秩序,人们需要也可以在一个混乱的局面中找到一个平衡。也或许因为对这种社会潜意识的挖掘才使得这部话剧受到了如此大力的追捧。还有便是那个然人不能理解的找男友的神秘女子。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个角色?似乎她完完全全十个多余。最后我才明白,导演就是唯恐不乱,再加上这么个角色使得整个话剧乱上加乱。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较为深刻。就是当我看完话剧笑了两个小时后我猛然会问:
“话说这部话剧到底要讲什么?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许很多人对这个都有疑问,似乎很难明确它的主题。的确,,《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基调看似明朗,但仔细一想却似是而非。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在网上找到了如下对其主题的理解:《暗恋》似悲实喜,主人公虽苦恋一生不得相守,但那种穿越时空而不褪色的爱恋,一如月色,远离现实的琐碎纷扰,永远明亮皎洁;《桃花源》似喜实悲,嘻笑怒骂之后,老陶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孤儿”,要面对曾经历的桃花源与这苍凉现世的巨大反差,无法掉头又无法向前,卡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动弹不得。《暗恋》说的是人生的无常,《桃花源》说的是人生的无奈。人生的悲喜、爱与恨、错过和得到,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这个解释算是很能让我认
暗恋桃花源影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