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锦绣山川
——学唱《沂蒙山小调》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第二课时,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并欣赏配乐古诗词《蜀道难》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学年的音乐课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歌曲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对于《沂蒙山小调》这样的当代优秀的历史红色题材与地域性质较强的民歌作品,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兴趣与理解力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上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重点:背唱这首《沂蒙山小调》,并体会他所蕴涵的民族历史风格。
难点:学会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质朴高亢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安排,我将这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2点:
学会用山东民歌的演唱方法来演唱《沂蒙山小调》
2、通过听乐、吟诗、赏画,启发学生对《蜀道难》《》不同音乐风格的体会。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模仿、谈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法: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学生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教学过程
1、通过对前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回顾,引入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简单介绍,继续体验音乐中的“锦绣山川”——山东的沂蒙山,四川的峨眉山,贵州的娄关山。
2、唱歌《沂蒙山小调》。
(1)结合观赏沂蒙山风光图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录音资料。
(2)跟录音哼唱。先学会按旋律、节奏要求准确地歌唱。接着,模仿录音中的风格来演唱。
(3)提问学生回答沂蒙山红色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我党红色革命历史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3、听乐、吟诗、赏画《蜀道难》。
(1)边观赏《古蜀栈道》图片,边朗诵李白诗《蜀道难》。
(2)欣赏郭文景《》再现部;启发学生
第五课 神州大地之沂蒙山小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