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论文: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介绍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了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优势和挑战。认为甘肃省河西地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大于威胁,应该发挥优势,消除劣势,促进制种产业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河西地区;制种产业;swot分析
甘肃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制种基地之一。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杂交玉米、蔬菜、花卉、马铃薯、杂交油菜等制种基地,是十分理想的专业化生产的“天然车间”。尤其是杂交玉米制种,2008年生产面积已达8万hm2,产种量约5亿kg,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50%左右,瓜菜、花卉制种基地1万hm2,年产种量400万kg。,以临夏、山丹、。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河西各地政府充分发挥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种子产业作为强农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使整个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制种业也因此被河西人自诩为“阳光产业”。
一、发展河西地区制种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自然优势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传统的优势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农田平坦,耕地集中,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占耕地面积的75%以上[1],农田土质疏松,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机械耕作条件好,具有大面积栽培玉米的理想土壤条件,有利于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
丰富的光热气候资源,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局部的沙漠绿洲气候,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种子的生产,使河西地区成为全国种子生产高产地区和理想的制种基地。
(二)技术优势
河西地区相对于甘肃省其他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意识强。在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子生产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河西走廊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68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176人,占到70%,2000多名农民技术人员基本上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基本知识,1000多名制种企业的技术骨干已熟练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主要技术。在河西制种业的发展过程中,已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当地气候和耕作制度的玉米、瓜菜、花卉、牧草等杂交栽培技术规程,如酒泉市瓜菜制种和外贸制种历史较长,熟练掌握制种技术的农民技术员已达到户均一人以上。地区内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种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基础。
(三)政策优势
制种业是促进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各级政府已将制种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为发展制种产业,省上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关于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等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定了《河西走廊种业发展规划》,将玉米制种业列为我省重点扶持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河西走廊投资兴业。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制种环境,河西各市、县种子管理部门,加大了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的管理和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力度。政府的
河西地区论文: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