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课型:新知课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引导大学生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较好地掌握应对的方法,顺利完成学业,走好人生之路。
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的科学含义;理解人的本质,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大学生应该追求的人生目的、应持有的人生态度、应创造的价值。
技能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自我反思、把握人生的能力。
思想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端正人生态度,为他人、社会服务的科学的人生观,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人性与人生观的关系,人生观的含义及其内容;大学生如何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观看录象、讨论、案例分析等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离不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学时代是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人生不过百年,可有的人创业辉煌,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从善如流,有的人作恶成性;有的人名垂千古;有的人遗臭万年。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讲述故事:斯芬克斯之谜
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用它来解说哲学的使命。如何认识你自己?
设问: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一)人的本质
(1)什么是人?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群居带有政治性,政治动物包括人类、蜜蜂、黄蜂、蚂蚁、以及鹤。可见,人并不是唯一的政治动物。他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类比蜂类或其他群居动物更具政治性,其理由则是
“在万物之中,独有人类具备理性言说的能力”。“理性言说”即逻各斯(logos, rational speech真正的言说)与“声音”(voice)是截然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悲哀与欢乐,是一般动物的机能;但理性言说则能表达利与害、义与不义。)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什么是人性?
有人认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中外有以下几种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从心里上建立性善之论据,以为人有仁义礼智是基于心,良能不学而能,良知不虑而知,理义为人心之所同然)。
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就是说:人性本是恶的,但其所以善是人为的。他认为人顺本性去做,一定闹出乱子来,必须靠教育礼法来裁制及诱导』才不致为恶。
亦善亦恶论(希腊哲学家分析人性有三种要素:理性、意性、欲性。三者的类别各有特征:理性是合理的、单一的;意性和欲性均为冲动的、非合理的;但意性是单一的,欲性是杂多的。人有理性乃有睿智之德,便能抑制欲性,决定意性。因之理性似善,欲性似恶,而意性似近于善而远于恶;)
无善无恶论(儿童非生而善或恶的,不过具有趋于善恶之可能性。即原人性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人性原始倾向之道德品质,不在于行为的冲动,而在于其达到完成的态度,是被环境所促成。)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
故事:
1919年在印度的加尔各塔东北的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发现两个狼孩,大的7-8岁,小的约2岁。小女孩抚养一年后死去,大女孩人们给她取名卡玛拉。据记载,狼孩刚发现时是四肢爬行,吃扔在地上的肉;害怕光亮、水、火;不穿衣,给她衣服就把衣服撕破;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黎明时分引颈长嚎,他们没有感情。人们花了很大力量使他们恢复人性,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7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三年中,终于学会了晚上睡觉,抚养16岁死去,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这个狼孩与正常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不具有人的特性。
思考:人的特性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人一出生便处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
领悟人生真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