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文人墨客
覃天威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南宁学号0807100416)
摘要:未出土时先有节,竹,清新、洒脱、高尚、风雅,那是一种境界;我对竹的喜爱来自于一种感觉,喜欢的是那种清新脱俗感觉,那种高雅风尚的品质。有人说:竹,高洁,一如嵇康之“愤世嫉俗,意趣疏远”;竹,洒脱,一如李白之“人生得意须尽欢”;竹,飘逸,一如王维之“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竹,清远,一如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自古被无数诗人吟颂高歌,它与文人墨客们更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文人墨客;坚贞;清新脱俗;
正文:
从古至今,竹的用途有许多种,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的注意。早在春秋时期,竹简就作为书写材料广泛流行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为止。
竹子的自然特征是“虚”(空)心、有节、坚韧、常青,它象征着谦虚、气节、坚贞和操行。而孔子所说的“君子”,其内涵就源于竹子。而正因为竹子的特征以及象征的品质,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有人说:“如果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文人,大概十之八九都会想到竹吧,竹本身的虚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点契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意识。”是的,从“竹林七贤”到王徽之到白居易到苏东坡到郑板桥再到近代的革命先辈方志敏,无一不与竹情谊深厚。
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七贤常以竹林相聚,代表的就是一种气节。竹子“寒风不变终身节”,颇有君子之风。”“七贤”相聚之时,能够敞开心胸,完全不必拘泥于世俗礼数,不必相互设防,饮酒谈笑,妙趣横生,笑傲权贵。所以魏晋文士对“比德于君子”之竹有特殊的爱好,素有“君子之与友也固宜”之说。而嵇康是竹林之游的领袖人物,在万物之中,嵇康选择了竹这种很普遍的常绿木质长杆有节植物作为自己的伙伴,里面寄托了他的思想和情感。嵇康既好老庄之书,有喜养生之术,力图促成玄学思想与神仙方术的结合,从养生避世中找到社会出路和精神寄托。而嵇康对竹的喜爱,与他养生避世的矛盾心理有关。四季常青不变色的竹,是生命和青春的使者。故而,竹与嵇康、与七贤有着解不开的情节。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首次总结出竹的四大高尚节操:“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东坡对竹最经典的评说,无疑是“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一句。他并不因为竹之雅,就断然排除吃肉,虽然文人们向来赞成“肉食者鄙”,对吃肉的当权阶级是瞧不上眼的,然而苏东坡不管这些,他又说:“不俗加不瘦,竹笋加猪肉”,他不但喜欢吃“东坡肉”,还喜欢吃竹笋烧肉。肉与竹,正代表了苏东坡性格的两面,他的身上既有大块吃肉的豪放、世俗,也有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优雅、超脱,所以他的诗文既有豪放又有婉约的风格。
中国竹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