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网络层之二
路由选择算法
一. 路由选择概述
Routing table
Network layer switching/routing
C
A
B
D
B的内部结构
B-A
data ink
B-C
data link
B-D
data link
B-A
physical
B-C
physical
B-D
physical
谁确定路由表?
用什么信息确定路由表项?
何时修改路由表项?
何地存放路由信息?
如何控制路由表大小?
为什么路由表能确定一条路径?
关键问题
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
给定一组路由器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找出一条从源到目标的“好”路径。
非自适应算法
不根据实测或估计的网篮的当前通信量和拓扑结构来作路由选择。
静态路由
自适应算法
根据拓扑结构、通信量的变化来改变其路由选择。
动态路由
自适应路由的前提:节点间交换网络状态信息
路由决策复杂
依赖于状态信息
不能太快和太慢
可提高网络性能
有助于拥塞控制
缺点
优点
加重网络节点的处理负担
加重网络的交通负担
正确性(correctness)
简单性(simplicity)
健壮性(robustness)
稳定性(stability)
最优性(optimality)
公平性(fairness)
有效性(efficiency)
包交换网络中的路由技术元素
性能标准网络信息源网络信息更新时间
跳计数
成本
延迟
吞吐量
None
Local
Adjacent node
All nodes
连续
定期
主负载变化
拓扑变化
决策时间决策地点
包(数据报)
会晤(虚电路)
每个节点(分布)
中心节点(集中)
原始节点(源)
最小跳计数(minimum-hop)标准:
1
2
3
4
5
6
2
2
2
2
1
1
1
1
1
5
8
4
3
6
7
8
5
最短路径:1-3-6
成本:10
成本与数据率有关(数据率越高,成本越低)
成本与当前排队延迟有关
3
3
3
通常为最小成本(least-cost)路由
最小成本路径:1-4-5-6
成本:4;
决策时间
内部数据报
决策地点
分布式路由
为每个包单独作路由决策
当建立虚电路时作路由决策
每个节点都负责为到达的包选择一条输出链路
由某些指定节点(如网络控制中心)负责决策
路由决策实际上由源站点而非网络作出。
内部虚电路
集中式路由
源路由
大多数路由决策要求根据网络拓扑、交通负载和链路成本等知识作出决定。
信息更新时间:这是信息源和路由决策的函数
无信息(扩散法)
其他信息源(邻接节点,全部节点)
局部信息
无更新之说
更新基本上是连续的。
固定策略
自适应策略
从不更新信息
不时更新信息
测量路径长度的方法
最小跳计数
最短距离
信道带宽
传输延迟
平均通信量
子网图:节点代表路由器;
弧线代表两个路由器之间的一条链路;
Dijkstra算法
找出一个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第十四章 矩形波导中的简正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