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成长——日本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
谈到日本企业,人们立即会联想到诸如丰田、三菱、松下、东芝等耳熟能详的大企业。这些企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本企业的代名词。然而,%的企业是鲜为国人所知的中小企业,而正是这些中小企业承担着日本社会七成以上的就业,占据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最先设置以中小企业为管理、服务对象的政府机构。日本的中小企业厅创立于1948年,比美国的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美国联邦小型企业管理处,编者注)还早五年。虽然,日本第一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法律《中小企业基本法》出世较晚(1963年),但其最早实施的中小企业关联政策却可以追溯到1884年的《同业组合规定》。由此可见,“把制造业视为国家经济发展之本”的日本政府历来对中小企业情有独钟。
尽管如此,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经济环境,为了尽快缩短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日本政府还是决定抛弃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政府摆出了以中央政府为“旗舰”、为各大企业集团护航的“保护船方式”的经济发展阵势,把主要的支持给了各大企业集团。而这些企业集团也理所当然地各自为政,它们强制推行并完善了各自旗下的“下请体系”。众多的中小企业被收编在一个个以特大型企业为首的,由下至上层层支撑的金字塔型的构造之中。在“下请体系”之中,上级企业通过资本的投入(参股)、人员的投入(派遣技术人员等)、销售渠道的指定(收购全部产品)等方式,掌控着下级企业的命运。而那些处于底层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是只有四五名员工的零碎企业)只能完全依附于这些庞大的“下请体系”。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之间,也因为有了如是的上下级关系,在生产设备、信息技术、员工待遇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每当大企业因为经济萧条需要调整战略、削减成本时,这些中小企业就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因而日本的社会学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两重构造”,并严厉地指出大企业对其旗下众多中小企业的残酷剥削。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批饱受“两重构造”压榨之苦的中小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下磨练出一些独特的专业技术,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开始从原先单向机械地向上级企业提供零部件,转向自己寻求出路、意欲打破金字塔对自身发展的束缚,谋求独立自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筹措资金从上级企业手中买回自己的股份,刻意
追求资本上的独立;他们在生产工艺上精益求精、自主创新,从上级企业手中夺回了技术上的主导权。这批“中
另类的成长——日本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