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融入社会.doc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亲近自然,融入社会音乐课上,小朋友唱完了“李小多分果果”的歌曲,老师问小朋友:“春游时,你带了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而有个小朋友却什么水果也没有带,这时你会怎么办?”全班小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大的苹果给他吃!”老师笑了,因为这节课成功了!可是,刚下课,学生就来告状了,有两个小朋友吵了起来,为的是争抢一只稍微新一点的小椅子。
又如: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屏幕上的投影,画面上四盏日光灯都开着,而窗外是高高挂着的一个被稍稍有些夸张的大太阳。经过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和老师的启发引导,终于有小朋友发现了问题:“应该把教室里的灯关上!太阳这么好,根本不用开灯,要节约用电。”教师脸上泛起了笑容,她设置的这个“障碍”被小朋友找到了,而且作出了她预想的回答。凑巧的是,上这节课的时候外面也是阳光明媚,而教室里也是四盏日光灯大开!可惜的是,不仅是全班小朋友,即便是老师直至下课都未发现问题所在!……
这并不是“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真实的教育事件。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件,可能会有不少感慨: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确有太多的误区!
首先,学科化倾向使儿童熟知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且知道这样的答案实际上和自己平时的行为并无多大关系。
如在“三八妇女节”这一主题活动中,老师为了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问:“今天是三月八号,是妈妈的节日,你想给妈妈什么样的礼物?”孩子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争先恐后地举起了一只只小手。有的说:“我送妈妈一根项链。”有的说:“我给妈妈送一束鲜花。”“妈妈下班回家,我给妈妈端杯水,给妈妈垂垂背。”……孩子的每一个精彩的回答都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且又加上一句:“你正会关心妈妈,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但事实上,回到家,有几个孩子真的象课堂上说的去做了,第二天不照样让妈妈穿衣裤,系鞋带,这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假如我们不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说一两句好听的话,是否我们的道德教育就会失败呢?如果没有了教材,没有了教材上的那些提示,那我们还能判断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还能判断怎么来教?
学科化倾向,即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将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传递给幼儿,将道德的内化当作了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行为。把孩子当作一个思想道德价值完全空白的容器,把道德教育任务像传授学科知识那样“教”给孩子,即通过直接或间接告知的方式,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孩子的任务就是将教师所传递的那些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记住讲出来。
记得有一次午睡起床后,斌斌小朋友不会系鞋带,我就请能力较强的慧慧小朋友去帮他,可是到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斌斌的鞋带还是没系好,我就问:
“怎么慧慧没帮助你吗?”斌斌委屈地说:“她不肯帮我系。”于是我就找到慧慧说:“你怎么没帮助斌斌系鞋带。”没想到,慧慧是这样回答我的。“老师,你不是说过,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干吗要我去帮他呢?”是呀,现在的孩子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他们的思维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这一代,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模式再这样一代一代一成不变地继续下去,孩子们能接受吗?
其次,简单化倾向在教学中,老师往往追求儿童在同一事件判断上的同一性。
简单化倾向,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让儿童能对某些给出的事件或现象作出一个简单地判断,即让儿童能判断哪些
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