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教案
乐清翁垟一中叶佩薇
教材分析
这是流行于江西赣南地区的小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两句体乐段,五声徵
调试,歌中贯穿了“”乐汇,节奏富有跳跃感,活泼明快,歌词中还夹
着“叽哩咕噜”、“咕咕”等模仿斑鸠叫的衬词,全曲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此歌曲易学易唱很上口,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而笔者希望利用简单的歌曲教孩子们合唱,于是根据李在惺所编的合唱《斑鸠调》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一首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曲(其中包含齐唱部分、合唱部分以及轮唱部分),用于初中普通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
学情分析
此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洋溢着活力的人生之春,有强烈的好奇心,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力,并且,这些学生是身处沿海的农村孩子。编入人音版音乐实验教科书第14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的演唱歌曲是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欣赏歌曲是《采茶舞曲》、《龙船调》、欣赏乐曲《欢乐歌》,而教授此课内容时正值春季,于是我以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的《斑鸠调》替换《十送红军》,这样做也使这个单元民歌的乡土气息更浓,且春意盎然。
教学内容
分别欣赏《斑鸠调》女声独唱、童声独唱、童声合唱、花腔女高音演唱等不同版本,根据歌曲的内容以及情绪进行模拟鸟叫声衬词的创编(节奏、衬词、旋律都可以是创作的内容,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学唱该衬词部分的合唱,完整演唱全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民歌风格,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培养热爱合唱艺术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以听、唱贯穿课堂始终,给衬词编配节奏或旋律,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歌曲内容以及情绪进行衬词部分的创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唱《斑鸠调》。
难点:二声部合唱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
整
体
感
知
音
乐
播放女声独唱《斑鸠调》、童声独唱《斑鸠调》。
仔细聆听音乐,然后谈谈感受并说出这两个音乐资料的异同点。
带着任务在比较中欣赏音乐获得初步体验。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②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歌曲中的
思考:1、这首歌曲的情绪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创
编
动
听
衬
词
模拟斑鸠叫声的衬词编配不同的、符合歌曲内容和情绪的节奏或旋律(编衬词也可),最后选择优秀的小作进行板书。
是什么?歌词中的特点你听出来了吗?
2、这个衬词应该用怎样的节奏表现?
创编:1、大胆尝试创编。
2、鉴赏他人的创作。
3、练习优秀的创编作品。
。
这个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又进行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为下面的合唱环节做好铺垫。
③
塑
造
美
妙
歌
声
与学生对唱(师唱一至九小节以及第十四小节至歌曲最后)三次以上,之后从第十小节开始,老师唱第二声部,与学生一同合作二声部合唱,播放童声合唱《斑鸠调》。
与老师对唱(第十至十三小节),之后配合老师从练习第十小节开始的合唱部分,欣赏童声合唱。其中穿插着学生对自己歌唱的评价(自评、他评、互评)
这个环节表面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