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毛细支气管炎是以解剖定位、病理学改变为特点而命名的疾病。
其特征为小气道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粘膜水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液分泌增多,从而造成气道狭窄、阻塞。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或毛支)
细支气管炎(国外 bronchiolitis)
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直径75~300 um的细支气管;
病理损害:急性炎症、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致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
因很难发现未累及肺泡及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又名喘憋性肺炎。
70-300um
特点
多种致病原感染,病毒为主引起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多见于2~6月龄患儿
1岁以下占80%
发病率男女相似,男婴重症病例较多
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病原学
常见病原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
鼻病毒(HRV)
人偏肺病毒( hMPV )
流感病毒(IFA)
副流感病毒(PIV-3)
RSV为RNA病毒(副黏科),占所用病原50%以上。
全世界都有流行,有季节性、地域性,我国南方夏秋季流行,而在北方则为冬春季
可引起重症病例,<6月龄有较高病死率
引起喘息的最常见病毒---RSV
引起喘息的常见病毒----HRV
鼻病毒(HRV)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随着PCR检测技术的提高,不仅在上呼吸道、也在下呼吸道及哮喘急性发作者体内检出率增高。
人偏肺病毒(HMPV):2001年发现,临床过程与RSV相似,也是3岁以前喘息相关病毒,尤是在冬季,但症状不像RSV感染那样严重。
引起喘息的常见病毒---HMPV
引起喘息的常见病毒-----IFV
流感病毒(IFV)属正黏科病毒,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在冬季3岁前流感与喘息明显相关,但其检出率较RSV低。
引起喘息的常见病毒----PIV-3
副流感病毒(尤其是PIV-3)亦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的常见病毒
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