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简言:以遗传学理论为指导,以家畜为对象研究家畜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详言:研究改良家畜品
质、控制性状发育和个体繁殖机会,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新品种等理论与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利用品种资
源的学科。
驯养:将野生动物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喂养的过程。
驯化:野生动物在驯养条件下,对新的环境已经能逐代适应的过程。
家畜:已被驯化的动物总称。
物种(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性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学上的基本分类单位。
品种:是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稳定,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群体。
品系:品系是品种的结构单位,是指品种内具有突出优点和稳定的遗传性并具一定规模的种用畜群,品系内具有更为
接近的亲缘关系。
质量性状:受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座所决定的,对环境不敏感的,性状表型为间断的可描述的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的表现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影响,这类性状的表现变异是连续分布,即可以量的大
小表示任一个体的性状值。
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总和。
系谱:是指由共同祖先繁殖所得的后代。
选择:一个群体通过外界因素作用,将遗传物质重新安排,使群体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目的。
选配:有目的、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家畜交配,获得理想的后代(遗传类型),即是一种有目的干预下的非随机交配。
同质选配:选择性状相同、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优良公母畜交配以期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
近交:在育种学上,将共同祖先的距离在6代以内的个体间的交配叫近交
杂交:不同种、属或品种的个体间的交配称为杂交。
引入(导入)杂交:改正地方品种的某种缺陷,或改良地方品种的某个生产性能,同时还要有意保留地方品种的其他
优良特性。
级进杂交:通过杂交改变被改良品种的遗传特性,并使杂种母畜一代又一代地与改良品种回交,以使遗传性随着代数
的增加,一级一级地向改良品种靠近,最后使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杂种优势:通过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后代,在生产力、生活力、繁殖力上都表现出高于双亲纯繁群体的现象。
随机交配:是指群体内的个体无选择地进行交配。
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
近交系数:一个个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两个基因为同源相同基因的概率,即表示一个个体
内由于双亲的共同祖先而造成相同等位G的概率。
遗传力:广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狭义是指数量性状育种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美国农业部对近50年来各种科技因素的评估,对畜牧生产效率的科技贡献率分别是:
遗传育种占40%;营养饲料占20%;疾病控制占15%;饲养管理占20%;其它因素占
5%。
2. 将家畜品种按其培育程度可分为原始品种、培育品种、过渡品种三种。
3. 影响品种形成的因素有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
4. 选择可分为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两大类。
5. 人类最先驯化的家养动物是绵羊,而不是狗。
6. 我国引进的三大猪品种是杜洛克,约克,长白。
7. 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由适应自然向依赖人类和适应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
8. 从实施性能测定的场所来分,可将性能测定分为场内测定和测定站测定。
9. 单性选择方法包括个体选择、家系选择
家畜育种学- 荣昌校区复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