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班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建立
●王桂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等特点,其教育价值的体现则要依托于材料的提供、环境的创设以及老师的指导等因素,活动规则在活动中能起着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同时,活动规则还能有机地承载与体现我们的教育意图,让幼儿能更好地在玩中学。可以说没有规则,区域活动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
小班孩子具有霸道、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刚刚离开自己的家庭,进入了集体生活。在幼儿园中,他们的情绪低落,依恋家人,不愿说话。教师要尽快的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我们可以创设“娃娃家”等和家庭氛围相似的区域,让幼儿感到温暖。
例如:我班日常活动中,为了使幼儿尽快地了解娃娃家中游戏规则,于是我们自编了一个“我家有客”系列故事,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故事情节与娃娃家中做客的礼节结合起来,在这个故事中小狗的聪明、热情、大方,但不知道如何正确到别人家做客,后来经过小兔子的教育,小狗终于学会了正确的做客方法,小狗的角色就是幼儿在娃娃家中充当客人,到客人家该说什么、该做什么,都通过了以故事形式的示范得到了了解,同时小白兔的可爱形象和它亲切的语言,让幼儿深受喜爱。
因此,小班孩子的规则意识,在自由宽松的区域活动中学习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单靠说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有依靠无形的规则来约束了。活动规则与活动要求不同,要求则是老师设计的,而活动规则的设计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师幼共同制定活动规则的三种方法。
。
刚入园,小班孩子对自由选择游戏这一规则没有经验,争抢现象屡屡发生。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问题,教师没有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我们主张让幼儿在试误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这不仅会让幼儿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例如:在捏泥活动中,孩子兴致高,参与的人气旺,有的抢泥工板,有的夺材料,一片混乱……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的答案多种多样,“我没有东西”,“我拿了泥没地方做,旁边的桌上都被我弄脏了”……老师趁势问:“你们玩得开心吗?怎么做才更好呢?”“我叫他别来了,凳子已没了”“今天没玩到下次再玩,不能打人”“小朋友不能自己另外再搬椅子”“桌子旁边几个椅子就是几个小朋友玩”……在大家的建议下,小朋友学会了如何根据材料的多少、隐性的环境来和平选择游戏,同时与人简单的交往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需遵守的,如使用学具的卫生常规、安全问题等。小班孩子不能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于是老师发动家长与小孩共同制作“宝宝物品盒”在互动中知道了整理,在无形中懂得了要爱护游戏材料,也初步建立了分类摆放的规则。
。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
论文:试论小班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建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