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与改革
摘要:老年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养老制度是大多数国家老年保障的基本形式,其功能就在于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在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的状况下,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养老保险制度所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经成为全世界学者争论的焦点,同时也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面临的老年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来代替步履维艰的旧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探索与理论
关于两种筹资模式的运行机制的研究,经济学界大都借助于萨缪尔逊引进的迭代模型来分析和论证。 Samuelson ( 1958 )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指出在一个纯储蓄即不存在生产和投资并通过现收现付的代际转移维持养老保险的社会里,养老储蓄的利率等于人口增长率;此后 Aaron ( 1996 )在迭代模型中引进生产和投资,得出养老金的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袁志刚利用两期迭代模型支持了艾伦的结论,另外指出在完全积累制下,养老金的增长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资本报酬率即市场利率,而索洛增长模型推导出的经济增长的黄金定律表明,当一个经济的资本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加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时,经济处于最优增长的路径,与此相应的利率即为长期动态的最优利率,因而完全积累制下的养老金增长也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孙树菡对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行总结,其形式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小调整和大改革。小调整是指,在不对现行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着力缓解该制度财务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其主要趋势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和延长享受退休待遇应满足的服务年限来调整领取退休待遇的资格条件;通过提高缴费率和放宽缴费基数的限制来改变缴费结构;通过减低缴费基数和改变调整养老金的指数化方式来降低退休待遇的支付水平;以及通过改进基金的管理方式,增大基金管理者的管理权限,扩大基金的投资范围,来促进基金更有效地增值。大改革则是对现行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包括基金筹措方式和待遇计发方式的变革。具体形式包括:筹资方式由现收先现付制转为完全积累制,或者相反,养老金的计发方式由待遇确定型转为缴费确定型,或者相反。在实际中,实行
“大改革”国家的改革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现收先付式、待遇确定型制度转为现收先付式、缴费确定型制度;二是由现收先付式、待遇确定型制度转为完全积累式、缴费确定型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研究
穆怀中认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体制阶段(1951-1980年)、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81-1990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阶段(1991-2000年)。他指出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按其成因分,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环境因素,主要指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第二类是由于历史因素造成的隐性债务;第三类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健全。同时还存在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技术手段不先进等问题。
世界银行认为现收现付制具有代际转移支付的性质,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保险费支付的负担会日益沉重,从而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膨胀,引发养老金支付危机。 Prescott 更是论证了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很高的情况下,即使对现有工作人员加税,也解决不了养老金支付危机问题。同时,他们都认为个人储蓄账户与工资增长率和利率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这一制度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冲击将缩小。
肖严华则通过二期迭代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指出人口增长率越低,越难以证明一个养老保险基金为零的完全现收现付制是合理的;人口增长率越低,要达到修正黄金规律所需要的最优养老保险基金就越大,在此情形下,政府通过管理最优养老保险基金,才可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肖严华, 2004 )
程永宏( 2005 )反驳了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的观点,他构造了一个以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经济增长关系来反映在职者养老金负担率的模型,数理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并不必然导致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发生支付危机,关键在于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口老龄化速度之间的差距。他运用预测的 2001 ~ 206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下,只要人均产出增长率不低于 3% ,或总产出增长率不低于 4%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