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什么样的新闻称“负面新闻”.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什么样的新闻称“负面新闻”
想必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人会笑问:提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个新闻盲。不过若有人真笑称提问题的人是新闻盲,我们倒有理由要回笑他是政治盲。愚钝若笔者,虽然对新闻理论知一不知二,但这是个新闻的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回答起来还是有把握的。
说到政治,难免有几份敏感,其实大可不必。不过我们对政治既然已经相当“警惕”,笔者在这里也愿意避一避,从新闻而不是政治的角度,来探探这“负面新闻”的底细。
“负面”新闻的定义?
所谓负面新闻,它缺乏准确的理解,负面新闻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坏消息,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其次应该是会影响什么什么的形象,破坏什么什么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还有就是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等。
依照常识,有负面就有正面,如果按上面对负面新闻的定义的推测,与它真实的含义相去不远,那对正面新闻也就不用再多说。比如说,宣传先锋模范就是正面,而揭露出的贪污腐化也就是负面了。
所谓负面新闻一定“负面”吗?
我们之所以限制负面新闻的报道,一定认可一个假设,即: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在民智未开、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一个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几乎家家户户有电视、每年有几百万人上大学,有网民上亿的国家,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实在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这应该不是难以想象的。
1)新闻报道的效果首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才有“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说法,这相当于新闻的天职就是打探坏消息,有点象我们说的新闻监督。这样一来,新闻如果刻意回避坏消息,它的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而可信度被打折扣的新闻媒体,就算它有好消息,读者同样要对它打折扣,想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我们现在正规媒体被嘲讽,晚报销量强过官报,已经很说明问题。
2)过多的正面宣传,使大家产生“正面疲劳”,已经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只有媒体依照新闻规律,适当回归负面报道,才能冲淡或纠正这种逆反心理造成的后果。现在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不管正面新闻是真是假,大家先抱三分怀疑态度,激进点的人甚至一概否认说,又在唱赞歌,又在吹牛皮,又在拍马屁。当真实的正面新闻也成了赞歌、牛皮和马屁的时候,难道不能认为,这是“宣传人”的失败和悲哀吗?
3)具体到一条新闻,负面不负面能准确判定吗?比如对下层极端贫困人士生活的报道,读者或观众接收到这一信息后,一定不会是只有一个反应:某某无能,社会不公,所谓盛世是吹牛。不同的读者或观众的依照自己的知识、经历,一定会有不同反应,大部分人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都存在贫穷,这不一定是某某的错。有同情心的人甚至会采取积极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这比政府抽象地喊扶贫的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矿难,一度也被当作负面新闻,在限制之列,但放开之后,我们听到的,也不仅仅是骂腐败、骂无能,反而有使整个社会产生共识,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改善矿工工作条件的效应。
负面的价值判断是否符合新闻准则?
把新闻分类,弄出个正面、负面,应该也算是个发明创造,它也许是某某“新闻观”的核心。然而,合理的东西一旦走过界,就会变得荒唐起来,而我们的宣传新闻观,因为对新闻的负面、正面分类,因为

什么样的新闻称“负面新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5-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