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教学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五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具体看:(多媒体显示):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 2001年达到2366元,1979—%。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
(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
小康社会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