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社会观论略
王处辉宣朝庆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一直是中华
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先秦时代至今,随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小康情结历经春秋战
国、秦汉至隋唐、北宋至清前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发展阶段。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曾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
风格。小康社会思想在上述四个时期分别以安宁与稳定、保民与自保、均平与和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为主
要特征,表现出巨大而丰富的差异。从社会理想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来看,小康社会思想是小康社会制度的起
因、基础和生命。汉朝前期的小康社会承载和实践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小康社会理想,而现阶段从总体性
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军也同样承载和实践着社会主义的小康理想。二千多年来,小康社会思想的发
展历程复杂而艰辛。北宋以后,儒家知识分子在小康社会理想的设计上殚精竭虑,企图为社会均平与平等开
辟道路,但在君主专制集权等强制性因素的控制下,始终难有建树。2002 年底,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国上下激发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昂热情,以及热烈的讨论。回顾各个历
史时期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及追求,对于进一步形成共识,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建设新小康社会,具有理论
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求安与求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对小康社会的展望
小康社会思想产生于春秋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小康,就是稍稍能安居。远古的诗歌是一个世界观的具体表现。1小康社会思想从它萌芽的那天
起,就与社会普通民众的社会观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刺激小康社会观萌芽的是压在普通民众身上沉重而无
休止的劳作。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长期的对民力的压榨与攫取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列国的区域
开发和地缘政治的拓展;第二,是贵族阶级的“自杀性”内争;第三,列国间的兼并战争。2这三个因素互为
因果、错综复杂,共同构成了先秦时代的社会变迁。长期的社会变迁,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迁,让
社会与个人均付出了无法估量的社会成本,百姓或因沉重的赋役,或因战争而流离失所,遭受损耗与痛苦,
陷于贫困潦倒之中。许多人针对时局发表意见,表达出要求社会走向小康形态的意愿。总结这一时期对小康
社会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张文弛武,重建秩序。从春秋到战国,长时间的“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3,
战争成为社会思想家们关注与反对的社会事物。他们指出,“兵者,不祥之器”4,反对兼并战争,或呼吁各
国安于“小国寡民”的状态,各守封疆,“虽有兵甲,无所陈之”5 ;或呼吁睦邻友好,“修文德”以化解冲
突与纠纷,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有人甚至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反战”立场,如墨子强调“兼爱”、“非攻”,
孟子要求对“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6。在反战的同时,思想家们对战后社会重建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老子主张在未来“复结绳而用之”,启用民间固有的风俗,使百姓在和平的环境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孔子立场与老子不同,视野也较老子为宽。他心中的美好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之”7,老年人能安度晚年,朋友之间保持诚信,年
中国小康社会观论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