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曾甘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元宵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2
异称:上元、灯节、灯夕、元夕、元夜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
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在甘泉宫修泰一祠坛,上供“泰一”,下列五帝。常祭之外,以正月十五祭祀泰一最为隆重。自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灯火辉煌。
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西域记》称印度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
元宵张灯:从宫廷到民间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3
《汉书》:“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驰禁,谓之‘放夜’。”
陈后主《宴光璧殿咏遥山灯》:
照耀浮辉明,飘摇落烬轻。枝多含树影,烟上带玲生。杂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园中鹤彩丽,池上凫飞惊。
《隋书·柳彧传》载柳彧上疏奏请禁止元宵节“糜费财力”的娱乐活动。
元宵行乐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4
《资治通鉴·隋记》记载大业六年(610)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胡三省注云:“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唐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太平御览》引)
唐诗中的元宵节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5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李商隐《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注释:紫姑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6
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一说,姓何名楣,字丽卿,为唐寿阳刺史李景之,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宋苏轼《子姑神记》。
元宵行乐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7
宋代元宵节由三天变成五天。
从正月十三试灯到正月十八收灯。《燕翼贻谋录》:“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只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诏,从腊月二十九日开始在景隆门“预为元夕”,大放花灯。宣和五年(1123)下令都城从腊月初一放鳌山灯,直到次年正月十五前,为预赏元宵。
宋·孙固《上元日驾幸太乙宫烧香》(仁宗):
金舆晨动暖风微,比屋欢呼望帝晖。
天喜宴开祈福地,云深香满侍臣衣。
九韶凤舞当双阙,万烛龙趋护六飞。
为与吾民同乐事,月寒犹未下端闱。
宋词中的元宵节1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8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词中的元宵节2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9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附朱淑真《元夜》诗: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宋词中的元宵节3
6/1/2018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10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传统节日之元宵 曾甘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