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山三七产业亟待有序发展.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山三七产业亟待有序发展
近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了去年对云南文山三七产业进行考察的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中国医保商会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一行赴云南文山州考察医药保健品产业发展情况,重点就三七产业现状、基地建设和国际化进程等议题进行调研,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商会信息资源、企业资源和行业平台优势与当地政府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期间,许铭分别与文山州商务局、三七特产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到云南七丹药业、文山华信公司、白药集团进行了调研,考察了云南七丹药业平远镇三七种植基地。
三七价格滑入低谷
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人参的食药两用中药材大品种,据统计,目前我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多达400多个,批准文号3200个,涉及生产厂家1300家,中成药药用加上中药饮片和三七粉等用途,年需求量1万吨左右。三七产区分布范围仅集中在中国西南部海拔1200~2200米,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传统上以云南文山、广西靖西等地为主要种植区。种植周期为3年,技术要求高,每亩投入高达万元以上,且地块种植后30年内不宜重茬,具备名贵中药材的特性,也是游资和药商炒作的题材品种之一。
据统计,建国后三七产业经历了3次大起大落的涨跌周期,本轮涨价自2016年开始,三七120头从每公斤100元开始上涨,在2016年8月份达到最高每公斤800元,然后进入价格下滑轨道,目前价格仅为每公斤120余元,低于成本价。准入门槛低、家种中药材的特性决定了其无法长期停留在高峰,本轮高价持续了5年,实属罕见。
诸多因素中,人为因素是导致价格走低的主因,游资和商家对市场的操控导致三七价格虚高,待游资撤离和获利商家出货,价格便一路走低。疯狂种植,无序发展,助推了此轮降价。据统计,自2016年三七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但当时产需矛盾并不突出,文山及周边以及广西部分地区仍盲目扩种。一直以来,种植户和应用企业在三七产业链上密切合作,但此轮高价打破了这种关系,种植户屯货惜售,原料涨价过高,企业纷纷自建基地,以保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市场供应量。在需求端,国际市场需求量有限,国内市场仍以药用为主,需求弹性较小。文山州也一直想把三七纳入食品新资源原料目录,但进展缓慢,虽然近几年三七粉销量增幅较快,但仍无法消耗过高产能。
政府密切关注产业动态
云南文山州下辖7个县,均为全国贫困县,三七是文山州支柱产业,年产值约150亿元(2016年全州GDP产值553亿元),在文山州几乎人人和三七有关联。
自1992年起,文山州政府将三七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进行重点开发,1997年成立了“三七特产局”,专门负责组织制定、实施三七产业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及法规,依法保护种植、加工、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全州范围内搞好对三七种植、加工、流通经营和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引导、管理和协调服务,促进三七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在实际运行中,政府的管理、规范和引导仍然难以把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2016年起,三七价格开始飙升,2016年达到顶峰,价格虚高,严重背离了产品的真实价值,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下游三七制剂厂商成本,同时也诱发了盲目开垦种植。据文山州商务局介绍,虽然政府一直有风险预警,并呼吁要限产保质,但无奈资本炒作和种植户种植热情无

文山三七产业亟待有序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