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诗句:
题画(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竹里王安石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竹)>(三国)关羽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
< 栽竹>(唐)杜甫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 庭竹>(唐)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一、作者生平与作品 1、生平: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1901年11月9日生。祖父原是蔑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小学教师。废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教师;1922年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恢复开学时回校继续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这样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废名毅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故乡黄梅避难。起先住在县城里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逼近,举家迁至乡间。1938年夏,县城沦陷。1939年秋,至金家寨小学任教师,教国语和自然。1940年春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教师,教英语。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自西南迁回北平,废名于1946年秋离故乡重新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1967年9月,病逝于长春。
废名
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二写作背景:以笔名“废名”而闻名于30年代的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师事周作人,为知堂门下四弟子之一。善以冲淡简练的诗化文笔写乡土小说,有《竹林的事》(1925)等作品行世。抗战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同时代文坛与学界的师友一辈中,废名属卞之琳相识较晚、相
交较久且相知较深的一位。1983年卞氏在为《冯文炳选集》所写的序中,曾自述与废名的交往:
我在1933年大学毕业期间,在沙滩老胡同他住处和他第一次见面,从此成为他的小朋友以后,深得他的深情厚谊。他虽然私下爱谈禅论道,却是人情味十足。他对我的写作以至感情生活十分关注。
废名30年代以其独特的文体备受文坛瞩目,卞之琳说他的“独特影响、看不见的好影响,看来既深且广,确会涉及不少人”。笔者认为,正是1933年至1937年间与废名的时相过从,对30年代中期与后期的卞之琳起了两方面的“好影响”:一、艺术上从情境的写实转入了观念的象征;二、思想上以佛家的空灵结合了儒家的着实。两者都显示废名之于卞之琳,其影响的重要性不在徐志摩、闻一多之下。
重点作品:《莫须有先生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而《莫须有先生传》更多的注重叙事,并在自传式的事件
竹林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