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发病,叶片正面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期变成小黑点;叶片的正面产生黄色小点,之后病叶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黄褐色小疱。小疱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到夏末秋初,在夏孢子堆周围形成大量黑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在花盘、萼片以及茎上的孢子堆情况与叶片上相似,但数量较少,且只有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褐色小疱,叶片呈铁锈色,早期枯死。
向日葵锈病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中耕,合理施用磷肥和锌肥。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地,将遗留在地面上的病叶翻入土下,以减少大量越冬菌源,减轻第2年发病。
(3)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2%%拌种,或25%%拌种。②生育期喷施: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常用药剂有:20%萎锈灵乳油400 ~6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按药液量的03%加入中性洗衣粉,可提高药效。
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花腐型受害重。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染病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到根的其它部位和茎,后向上或左右扩展,长可达1m,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和椭圆形褐色斑,后扩展,病斑中央浅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叶片萎蔫,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叶腐型病斑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或脱落。花腐型初在花盘背面生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穿过花盘在籽实之间蔓延,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花盘内外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果实不能成熟。
【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轮作。
(2)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使其不能萌发。
(3)种植耐病品种如龙葵杂1号、Ro-924等。
(4)清除田间病残体,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
(5)适当晚播,增施磷钾肥。
(6)种子处理用35-37℃温水浸种7-8分钟并不断搅动,菌核吸水下沉,捞出上层种子晒干。种子内带菌采用58-60℃恒温浸种10-20分钟灭菌。
(7)%的50%腐霉利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花盘期喷洒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重点保护花盘背面。
向日葵霜霉病是向日葵的主要病害,造成向日葵植株矮化,不能结盘或幼苗死亡。
(1
)症状:向日葵霜霉病侵染幼苗、子叶、真叶、出现淡黄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幼苗生长受阻,植株生长矮化,叶片皱缩,节间缩短。叶背面布满灰白色霉层,有的不能形成花盘,有的干枯死亡。有时病菌侵染局面部叶片,在叶脉处出现大型褪绿斑,背面长满白色霉层,花被害后变褐
向日葵病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