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第四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第五章交通用地规划
第六章水利用地规划
详规的重点部分
有关居民点布局的理论、方法;
居民点规划的内容;
居民点用地影响因素体系及评价;
居民点各业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技术经济评价等。
第四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居民点——是城市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居民点用地又称居民地,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居民点用地由于在其上附着的人口、产业集聚和城市社会支持系统,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而有别于自然土地,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各种用地功能相互关系复杂,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和级差收益。
居民点用地
居民点用地由于居住人口众多,建筑密度高,具有较高的聚集性。
居民点用地的特点可概括为:功能的多样性、系统的不完整性、开放性、高度聚集性等特征。
居民点用地
居民点分类——历来是人口分布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各国采用的城乡定义口径不一,但均包括以下五个基本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行政地位、职业构成和城市设施。
我国城乡居民点划分的依据是国务院1955年6月制定、1963年12月修订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和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城市大致分为四级。
居民点分类
第一级:人口超过100万人的特大城市;
第二级:50----100万人的大城市;
第三级: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
第四级:20万人的以下小城市。
这种分法同世界各国对比,大、中、小城市的上限都偏高。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规定,超过1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按照我国的规定则要超过50万。
居民点分类
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内容
居民点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居民点体系布局(体系布局理论)
居民点用地发展预测(基本因素及用地需求规模预测)
居民点用地发展方向布局(门槛分析理论)
居民点用地内部规划(功能分区及居民点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
冲沟地震矿藏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分析
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
建筑地基——居民点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基来承载,因而,建筑地基的承载力大小较为重要。由于土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层的形成条件不一,其组成物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它的承载力也就不同。
地质条件
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地质现象。滑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即土体和岩体)在风化、地下水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造成的。在选用坡地或紧靠崕岩建设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造成工程损坏。
崩塌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山坡内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使山坡失去稳定性造成的。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沿顺坡方向,则易于崩塌;尤其是因争取用地,过量开挖,导致坡体失稳更易造成崩塌。
滑坡与崩塌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