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防洪工程
黄河大堤(Yellow River Dike) 专指黄河下游堤防中的临黄堤,,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地上河,历史上两岸堤多次决口改道,改道最北边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边经淮河入长江,泛区达25万km2。按现在的地形地物状况,黄河大堤的保护范围为12万km2。
修堤技术的发展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已逐步形成。当时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 (《史记·齐世家》),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到了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指出:修堤的时机以“当春三月”最好。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其他季节都不宜施工,因为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到了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进行修建。在堤防施工方法和修堤质量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明代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提出:“凡创筑堤必择坚实好土,毋用浮杂泥沙,必于湿得宜;燥则每层须用水洒润”。在取土方法和地点上认为“必于(堤身)数十步外平取尺许,毋深取成坑致妨耕种,毋使近堤成沟,致水浸泛”。到了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了“五宜二忌”。五宜是:一是“勘估宜审势”,要选择高的地方修堤,节省土方,堤线要顺直。二是“取土宜远”,要求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是“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是“硪工宜密”。五是“验水宜严”,硪实后以铁锥穿孔,依灌水多少确定合格与否。二忌是:“忌隆冬施工”,“忌盛夏施工”。
1949年以来,黄河大堤工程在修、防、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修堤方面,逐渐由人力施工发展为机械化施工;在管理方面,已开始由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展为以专管为主,群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现状 黄河下游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现河南兰考东坝头和封丘鹅湾以上的大堤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在民埝基础上陆续修筑的,已有140多年历史。到20世纪末,黄河大堤状况已大有改进。
堤线长度 黄河下游计有各类堤防总长2291km,。
(1)右岸临黄堤。,自上而下为:①孟津堤,自孟津牛庄至和家庙,。②自河南郑州市的邙山脚下,经中牟、开封、兰考及山东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至梁山青龙山的10段河湖两用堤及山口隔堤,。④从济南市郊区宋家庄经历城、章丘、邹平、高青、博兴至垦利县二十一户,。
(2)左岸临黄堤。,自上而下为:①自河南孟州中曹坡,经温县、武陟、原阳至封丘鹅湾,。②贯孟堤,自封丘鹅湾至吴堂,。③太行堤,自长垣大车集至苏东庄,。④自河南长垣县大车集经濮阳、范县至台前张庄,。⑤自山东阳谷陶城铺经东阿、齐河、济阳、惠民、滨州至利津四段,。
堤防标准
(1)防洪标准。临黄大堤的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的洪水。艾山以下大堤为防御11000m3/s洪水。
(2)堤防超高。由风浪爬高加安全加高决定。黄河大堤为1级堤防,安全加高采用1m,风浪爬高根据各河段河道宽度、风速等进行计算,采用的堤防超高见表。
(3)大堤断面。堤防断面采用典型断面稳定分析与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拟定。堤顶宽度除满足稳定要求外,还考虑防汛抢险交通需要。现行的断面标准是:艾山以上顶宽平工段9m~10m;险工段,11m~12m。临、背河堤坡1:3。艾山以下顶宽平工段7m~8m;险工段9m~10m。背河堤坡1:3,临河坡1:~1:。堤高一般7m~10m,高的达14m。为了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平工段浸润线一般按1:8,险工段按1:10,不足时加修后戗。,戗顶宽4m~6m,边坡1:5,有的地方修多级后戗。
大堤加固 黄河下游大堤是经历代培修的,土质较差。1949年以后,施工质量有很大提高,修堤土料、含水量均有严格要求,。但由于堤线长,加修频繁,又多系群众性施工,常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因此历次洪水时堤基往往出现严重的渗水或流土现象。加固堤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锥探压力灌浆、抽槽换土
国内外著名的防洪工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