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五讲社会态度
本讲主要内容
态度概述
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概述
1、定义: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认知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
情感因素: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体验。
意向因素: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2、态度的特征
⑴习得性:非本能

⑵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⑶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又叫抗变性。

⑷内潜性:态度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是调节行为的潜在因素,而非行为本身。
二、态度的形成(过程):
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
——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顺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2、同化:
人们出于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与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他人/群体的吸引力)
3、内化:
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态度。
三、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实质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其改变的过程及其机制与形成过程是同步的。
㈠什么是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就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既包括认知成分的改变,也包括情感成分、意向成分的改变。
既包括方向的改变(质变),也包括了强度的改变(量变)。
㈡态度改变的意义:
1、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任务&内容。
2、了解态度改变的规律,对于教育、宣传等社会公共事务及个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eryka98
  • 文件大小115 KB
  • 时间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