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雁蝉蛩声看古代诗歌的悲秋意识.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3 年第 1 期
(第 2 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 1 2003
(Vol . 2)
从雁蝉蛩声看古代诗歌的悲秋意识
陈爱平1,杨正喜2
(1 . 台州学院社科系,浙江台州 317000;2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悲秋的表达方式很多,蟋蟀声、蝉声和雁声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悲秋象征之一。古代诗人常常使用蟋蟀、蝉和雁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几种动物的声音在表达思乡、怀念故人、送别、哀怨、失意及悲秋上广泛使用,它们有共同性,也有差别。关键词:蟋蟀声;蝉声;雁声;悲秋
中图分类号:I207 .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020(2 2003)01 - 0075 - 05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有《诗经》和《楚辞》两个源头,尤其是《诗经》。《诗经》中写到大量动植物, 这些动植物在诗歌的文化涵义上,后世虽有不同的解释,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动植物主要是作为比兴的手段而存在,经过后世诗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符号学则称固定的表达方式称为“符号”,这种“符号”在古典诗歌中是无所不在的,当诗人表达思念与愉快的心情时,常会使用莺、蛙、燕的叫声;砧声在诗歌中多表达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羌笛则相反,常用来表达征夫对故乡和闺妇的情感。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情感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1]。本文就古典诗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蟋蟀声、蝉声、雁声在古典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意义作一般性的探讨。

蟋蟀之异名别称很多,据《古今注》记载,有促织、王孙、吟蛩、莎鸡、寒虫、络纬、纺绩、促机等不下二十多个。由于蟋蟀与促织两名出现最早,应用地域又最广,遂成为正名。
从历史上考查,最早人们饲养蟋蟀只是为了“夜听其声”。它始于唐代,先是宫女玩养,以金丝笼藏之,后来才传至民间。据目前所见史料,说斗蟋蟀始于宋代比较可靠,无论从正史、笔记、诗文、稗官,都有斗蟋蟀的记载。
虽然养蟋蟀主要是为了斗蟋蟀,但蟋蟀声在文学上的特殊意义早在宋朝普遍养蟋蟀之前就有了。尤其是赋,无一例外地从秋天、寒冷入手,“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地秋,况白露之夜,遥听阴虫之啾啾”[2]。听蟋蟀声而悲秋,是较为常见的主题。“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3]。宋玉被视为悲秋之祖,潘岳也以悲秋而著称,故作者用此二典喧染秋天的肃杀。
蟋蟀声音酸楚,这正是令文学家不能释怀之处。“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晞发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鹤唳,不能及也”[4]。这是公安派袁宏道听蟋蟀声的感受。袁宏道著有《促织志》,可见他养蟋蟀颇有心得。
蟋蟀感秋而鸣,历代赋、诗咏蟋蟀的,多本于此。和赋一样,听蟋蟀声而悲秋,在诗歌中更为常见。“浮沙篱落乱鸣蛩,永夜相寻客梦中。尽是秋风借余力,声声却似怨秋风”[5]。闻蛩而生无名
收稿日期:2002 - 12 - 20
作者简介:陈爱平(1965 - ),湖北洪湖人,台州学院社科系讲师.
的愁绪,这类情感的表达在诗中亦较为多见

从雁蝉蛩声看古代诗歌的悲秋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deliliang128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