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纱工序减少毛羽措施浅谈
何海涛
纱线毛羽是纤维中伸出纱线表面的部分,是影响纱线品质的重要因素。纺纱过程中毛羽控制不好,既影响纱线光洁度和外观质量,又增加纺纱过程中的飞花、断头,恶化生产环境,影响生产效率,毛羽过多还将直接影响到织造效率和布面风格。为此做好减少纱线毛羽的工作十分重要。
纺织业内普遍认为毛羽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加捻毛羽和过程毛羽。其中加捻毛羽是在细纱机上经牵伸后的须条被加捻成细纱的过程中形成的,即在纺纱“加捻三角区”部分形成的毛羽;而过程毛羽是指在细纱机和络筒机上,纱线与导纱钩、钢丝圈、隔纱板、和导纱杆、清纱板、槽筒等零部件之间的刮、擦等作用所产生的毛羽。
由此可见,细纱是产生毛羽的重要工序,也是控制、减少毛羽的重点工序,我公司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对细纱工序如何减少毛羽数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现分别以细纱工序减少加捻毛羽和过程毛羽两方面谈谈我公司的一些实践经验。文中毛羽均指毛羽长度为3mm及以上的有害毛羽。
在环锭纺的细纱成形过程中,由前罗拉钳口输出的须条同时受到加捻的作用,这段从前罗拉钳口至加捻点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加捻三角区。加捻三角区内的须条在加捻过程中,纤维将会在成纱截面中重新分布,在形成纱体表面时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毛羽。据国外资料报导,加捻三角区内所产生的细纱毛羽占整个纱线毛羽的80-85%,细纱车间的飞花几乎80%以上是加捻三角区产生的。
细纱影响纱线毛羽主要在牵伸系统,由加捻毛羽的形成机理分析来看,进入加捻三角区的须条纤维与纱线方向平行伸直、宽度窄是减少成纱毛羽的关键,我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细纱作为纺纱过程中牵伸倍数最大的工序,通过高倍牵伸进一步解决纤维的平行伸直度既有利于成纱条干,又有利于成纱毛羽。牵伸工艺设计是影响成纱质量的关键因素。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及较大的后罗拉隔距对降低成纱毛羽效果明显。,后罗拉隔距为33mm,毛羽根数控制在60根
/10m以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要说明的是,一味追求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是不可取的,过小的后区牵伸倍数会使前罗拉压力增大,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粗纱牵伸不开现象,对生产不利。此外,适当提高细纱捻系数对降低毛羽也有好处,但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前胶辊的选用对减少毛羽起到很大的作用。选用软弹性胶辊可增加变形量,提高握持力,在摇架隔距定位相同的情况下缩短了浮游区,加强了对浮游纤维的控制,同时又缩小了前罗拉包围弧及加捻三角区,对成纱条干和毛羽都有改善。
集合器对降低纱线毛羽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在生产中是否使用集合器也要视品种而定。集合器挂花是生产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特别是我公司以生产差别化纤维为主,混纺纱中纤维抱合力较差,集合器对须条表面刮擦较为严重,造成成纱条干恶化,毛羽反而增加。,成纱毛羽可以降低30%左右。
压力棒钳口的设计原理在于缩短浮游区长度,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以获得较好的条干。但是加装压力棒钳口后成纱的毛羽指
细纱工序减少毛羽措施浅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